学研动态

治理与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建议

2013年11月23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通过上述对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的综述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 在我国,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综合治理与预防:

第一, 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首先在诚信环境的塑造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科研体制、 从宏观上促进科研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不断修订、 完善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科研信用体系并共享, 严格立法和加强监督工作, 从外部逐渐塑造诚信科研的良好氛围。

第二, 要给科研工作者 “减负”, 探索全面评价制度, 重视科研工作的质量, 优化科学的资源分配制度。 建立公正的评价制度,不再以数量或 “核心期刊”、 “SCI”、 “EI” 等作为评价科研工作者工作的唯一标准, 让科研工作者有一个和谐、 理性的竞争氛围。

第三, 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伦理教育, 不定期对科研工作者进行道德伦理培训, 建立高标准的科研诚信道德价值体系, 从意识上让科研工作者认识到诚信科研的重要性, 帮助科研工作者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特色的科研制度行为动机。

第四,要规范科研资金使用制度。科研资金使用的不透明、 变相挪用、 人情费、 五花八门的项目管理费用等, 致使科研主持者工作重心在很大程度上放在了争取科研经费上。 这种扭曲科研资金获取及使用的做法产生的后果往往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因此, 要预防科研诚信的缺失, 就要建立规范的科研资金使用制度, 加强对科研资金使用的监督, 使科研资金尽可能流向科研工作。

第五, 应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升其从事科研工作的自信心。 科研能力涉及到科研工作者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能力、 制定计划实施研究能力、 对研究防范与技能的掌握能力、 对科研规范法则政策制度的熟悉程度, 还包含素质道德水平、 对于科学精神的遵守等等。 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是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诚信行为的基础, 如果科研能力不足, 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几率会增高。 因而, 要预防学术不端行为,还要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培育。

总体来说,目前对于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还处在表层, 缺乏实证和系统的研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在我国文化与制度背景下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内在因素, 并通过实证的方式对各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检验 ;通过访谈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研究对不同人口统计因素的群体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