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从涂尔干的观点看学术不端问题

2014年03月0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高校和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纯洁的象牙塔,是培育国家栋梁之才的一片净土。而近几年来,高校和学术界中剽窃抄袭、申报造假、侵占成果之类的学术不端现象层出不穷,高校和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不良现象。

一、学术不端的定义与表现

(一)学术不端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般用“学术不端”来概括学术界出现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对“学术不端”一词有着明确的界定。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的定义,“学术不端”被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而美国联邦政府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违背研究诚信的研究活动,通常包括对研究成果的捏造、篡改和剽窃,简称为FFP,除此之外还包括严重背离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其他行为”。

(二)学术不端的表现。目前,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多常见的形式,比如:申报造假、伪造数据、剽窃抄袭、侵占他人成果、制造学术泡沫、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隐蔽的剽窃行为通常不易被认识到。比如:“自我剽窃”,即将自己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在标题上不断改头换面,在内容上多处交错组合,然后投寄多家学术刊物发表或多次参加评奖;“一稿多投”,即同一篇文章同时投向多个刊物;“名誉作者”,即对研究没有任何贡献、不符合作者身份标准而署名为作者的人(如某些知名专家、单位或部门领导等);“腊肠稿件”,即把属于同一研究成果的素材分解切割为多篇论文,另立标题同时或先后投寄两种或多种期刊重复发表等等多种表现形式。

二、学术不端问题的成因分析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的准则》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事实(社会现象)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社会现象)来解释,而不是进行个人层面心理还原的解释。据其观点,对近年来层出不穷学术不端现象成因的探求不能简单地归因为个别学术不端者道德层面的问题,而应去探求造成这个社会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和制度方面的原因。而涂尔干进一步把现代社会各种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由于社会类型正在发生转变,旧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失效,新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又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处于一种“价值真空”或“道德真空”状态。

(一)转型期职业道德约束力的下降

1.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感下降。“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在其著名的《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这一概念,指的是科学家价值和规范的总能和,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注意、无私利型和有条理地的怀疑主义四个方面。默顿指出,这些科学界的普遍道德规范应被科学界的人们所内化,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同样,在中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海纳百川、诚实守信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

然而,在当下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导向的多元化,职业和学术道德对教师个人的约束力有所下降,一些学者受到功利主义价值导向的影响,不再崇尚“科学精神气质”,不再坚守自己的“科学良心”,不再谈及学术理想和敬业精神,不再吃得“冷馒头”,坐得“冷板凳”,而是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追名逐利、浮躁浮夸,科学精神和诲人态度每况愈下。

在高校里,某些学者当了官或是下了海,所谓“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做好了学问就可以当大官、发大财,做好学问也就是为了当大官,发大财。做学问成为某些学者们获取名利的工具,名利双收则成为学者们做学问的终极目标。在这样一种“本末倒置”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他们不甘于在高校校园中潜心研究,坐在冰冷的板凳上,做清贫的学者。所以,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了高校中“学术不端”现象滋长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术刊物”职业责任感下降。学术刊物是展现学术界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平台,因此,各类学术刊物应秉承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论文的学术价值为尺度对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但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某些学术刊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职业责任,丧失了职业道德,造成了“交钱就能发表,有名就能发表”的严重后果———文章能否在一个学术刊物上发表主要取决于缴纳费用的多寡和作者名气或职位的大小。正是在“论名逐利”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部分学术刊物不但未能成为杜绝“学术不端”的一道屏障,反而成为了滋长“学术不端”的温床,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高校在“治学理念”出现偏差。当然,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者和高校教师身上,它同样也影响到了高校本身。近些年来,部分高校陷入了“争排名,上层次”的怪圈。这也是造成“学术不端”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

科研成果是影响高校排名,衡量高校档次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许多高校,无论是教学型的、还是科研型的,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提升自己的档次,都在强调大搞科研,纷纷给教师规定科研任务、指标,这样,就给高校教师和学者们带了很重的科研压力,教师和学者们只能为了科研而科研,因此,就不难想象许多教师和学者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剽窃抄袭、伪造成果、侵占他人成果的现象的发生了。

(二)转型期诸多规范和机制的扭曲、缺失和真空

1.现行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机制的扭曲。现行的高校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制度重视的是教师获得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的能力。也就是说,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能力、实力和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对综合、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是不合理的。而更为不合理的是这种机制一直只是注重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而不去注重质量。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统计,近年来我国SCI论文总数不断攀升,从1991年的7705篇增加到2002年的39013篇,世界排名从第15名跃居第6位,而在1993年至2003年十年中,国际引文索引中被引用最多的前100篇论文中,只有2篇是我国的,且名次比较靠后。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学术评价机制,只会带来学术的虚假繁荣和泡沫,造成学术不端现象的层出不穷,越演越烈。

2.高校中长效监督和惩处机制的缺失。高校中长效监督和惩处机制的缺失,也是造成“学术不端”现象泛滥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只有一个受理院士学术不端的投诉处理机构,即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实际上道德建设委员会并没有行政权力来实施处罚,只能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受理审查核实后,也只是向公众交代一下结果,不能惩罚,甚至只说事,不说人。高校也几乎没有专门的长效的学术监督机制对“学术不端”现象进行监督,对教师和学者们发表的科研和学术成果是否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校方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而一旦出现学术不端的问题被曝光出来,校方会推卸责任,称“该教师行为纯属其个人行为,与校方无关”。虽然,舆论监督、社会公民的关注也能够给弄虚作假者以压力,使学校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作出惩处,但不是治本之策,因为高校缺乏一个长期而有效的监督惩处的机制。

3.政府和法律对学术不端问题监控的真空。学术不端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世界上其他各国一样存在。但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学术不端的问题,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监督和惩处此类问题。比如,在美国,学术造假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处罚相当严厉,联邦政府甚至还为此成立了专门的侦查机构。这个机构便是1992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所属的“研究诚实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负责调查和处置在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所出现的违规行为,它的权限很大,侦查手段也很专业,因此,在整治美国学界腐败造假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学术界的FBI”之称。又如在德国,学术不端者不仅会受到学术纪律的处罚,而且还将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

目前,在中国,政府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学术不端问题专门监督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对学术不端问题的监控是缺失的。这也是造成高校中“学术不端”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几点思考

涂尔干指出,就现代社会而言,各种法人团体即职业群体以及职业群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建设,对于消除社会的失范状态、重建社会秩序、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更为关键的意义。根据涂尔干的这一观点,学术不端问题的解决,依靠的主体力量应该是造成这个问题几个利益相关方,因此,笔者对解决学术不端问题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校方面

1.高校应加强对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高校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队伍中的学术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始终是学术不端治本之举。高校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机构,制定一套长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规制,以教师、科研人员为对象,长期有效地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科研诚信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能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重新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以科研诚信为荣,以学术不端为耻。

2.高校应致力于建立科学、公平、规范、严格的评价、监督和惩处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软环境。首先,高校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机制的扭曲是造成学术不端出现的重要原因。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正确引导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因此,高校应致力于建立科学、公平、规范的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扭曲的症结就是在评价指标的“两重两轻”上。因此,在评价指标上,要兼顾教学与科研,应提高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权重,另外要降低科研成果数量的指标权重,提高对于科研成果创新性的指标权重,改变当前重数量轻质量的扭曲机制。其次,高校应建立起对学术不端严格的监督和惩处机制。高校建立严格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就会提高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减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数量。

(二)学术刊物方面

遏制学术不端问题,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支重要力量的参与,那就是学术成果的展现平台———学术刊物。

第一,各类学术刊物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责任感。学术刊物自身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的学术责任感,严格审稿,不唯金,不唯名,就不会给学术不端行为有可趁之机。

第二,各类学术刊物应建立规范、科学的审稿机制和方法。规范和科学的审稿机制对于杜绝学术不端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目前,反抄袭软件已经在很多高校审核学位论文方面广泛应用。这样科学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对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监督和审核,以及时发现投稿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政府方面

政府健全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制裁是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法律保障。近日,韩国检察院以诈骗罪、侵占财产罪和违反《生命伦理法》等罪名对涉嫌学术造假的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提起诉讼,用法律武器向学术不端宣战。因此,有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国家在治理学术不端问题上就有法可依,就可以用法律武器来规范和惩处学术不端行为,这对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极大的震慑。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