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学术论文故意漏引现象分析

2014年03月11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一篇完整、规范的学术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前言、方法、结果分析和参考文献( 又称引文) 等7个方面。通常, 作者往往较重视前6 个方面, 而不太重视参考文献的作用, 经常出现参考文献的错引或漏引现象。漏引在学术论文中普遍存在。最新调查研究表明, 在15 篇遗传学发展史方面的论文中, 应该列出719 篇参考文献才能完全包括其中所含已有出处的信息内容, 但实际的引文只列出216 篇, 占应引文献的30%, 论文价值因此大打折扣。其它学科的情况与此大体相同, 最一丝不苟的学者也仅列出其实际参考文献的64%。这一结果也足以说明漏引存在的严重程度。漏引现象在国内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尤为突出。以学术论文为例, 国外期刊90%以上的论文附有引文篇目, 国内科技期刊论文附有引文篇目的亦达88%。而我国社会科学期刊论文附有引文篇目的仅占54.32%。此外, 个别作者引用近几年的文献少, 而十几年前的文献多, 因主观原因造成大量的漏引现象。例如,

1998 年某刊刊出的一篇论及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的文章, 只反映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到1994 年的基本情况。而1996 年8 月25 日?中国文化报# 就公布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至1995 年底的各项指标数据。

学术论文漏引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 科学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及随后的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 必须对其所研究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必须掌握前人的研究方法、工作成果及理论体系。只有充分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才能进行不同于原有的认识的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推进科学的进步。这是学术的阶段性的必然要求。其次, 科学研究具有继承性,任何研究都是过去研究终点的新的起点, 如果抛开已有的研究成果, 必然导致研究的盲目性和大量的重复劳动, 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又不一定推进已有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另外, 撰写学术论文必须要有著作者自己新的思想和观点, 这就要求著作者对其论点进行严谨的、科学的判断、推理和论证, 并以一定的已被证实的论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 加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著作者的观点往往源于前人的理论, 将前人已有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完善并不断引入新的思想、技术或方法, 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有时引用文献已有的相关数据来论述, 比自己去收集数据更为简洁、有效。有时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不是可以凭借个人的努力可以得到的, 加以引用可使论文更为权威、可信。因此参考并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也是被知识产权法允许的。

漏引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一种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有的期刊未标明刊名、年份和卷期等信息, 而作者按复印件引文, 时间一长, 无法再找到原文的出处, 最终导致作者只好不引; 又如作者外文水平较差、知识面窄,遗漏与论文相关的重要文献。另一种是由于作者主观原因造成的, 如有些是作者不负责任, 如作者图省力, 简单列几篇, 未一一列出全部引文; 又如作者对引文不重视, 不管相关程度如何, 随便列出其中一部分; 有些则是作者主观故意造成的, 这种故意漏引则是著作者学术道德的深层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学术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中故意漏引现象严重, 影响恶劣。学术论文故意漏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 作者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不进行充分的调研——闭门造车式

有些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只有两三篇参考文献。这一方面可能由于该领域研究少, 前人的工作不多, 主要工作是作者的创新, 这样的论文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和突破性, 但这样的优秀论文毕竟很少。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参考文献少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则不大, 这说明作者并没有充分、深入、细致地调查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对该领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的学术论文很难有好的创新或突破。个别作者引用近几年的文献少, 而十几年前的文献多。这可能是作者对较前年代该领域的研究较为熟悉, 而对近年来该领域接触的较少。这样就会导致该论文漏引许多近几年的文献, 造成和近年他人学术思想或观点的冲突、重复。还有一种可能则是著作者本来对该学术领域就没有研究,单纯为了论文的数量而抄袭, 近年的文献通过网络数字文献的形式均可查询检索, 所以不敢抄袭, 只好引用数年前的了。有时作者明知可能发生漏引, 因时间紧迫或信息不足, 一时难以补充完整, 造成漏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不接触近几年的科技文献, 也就难以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写出的论文可能并不能达到当今学术发展的前沿, 难以符合当前发展的需要,如上例论及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的文章即是如此。或者是论文的结论和他人的较为相似, 出现重复性研究的现象,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却达不到学术交流、推动学术研究的目的。

2 . 盲目崇拜权威和国外文献以提高自己文章档次——顶礼膜拜式

参考文献是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参考文献学术水平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高低。有些作者为了烘托论文质量, 尽可能多的引用一些国外期刊上的文献和一些该方面权威人士的观点。有时尽管某些权威在这一方面并无深入细致的研究, 没有多少真知灼见, 甚至权威的论述与作者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也被列为参考文献。而论文本身引用的部分质量高、知名度却不够高的文献被漏引了。有时作者并未查阅多少外文文献, 也没能掌握几门外语, 却引用好几个国家多种语言的文献, 而其中一些该标列的中文文献被故意漏引掉。由于国外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与国内有一定的差别, 过多的外文文献可能干扰自己的观点, 影响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甚至使论文脱离本国国情, 不但不能提高论文水平, 反而降低论文质量。任何对权威或国外文献的盲目崇拜、过多标引都不能从根本上烘托或改变文章的思想实质。判断论文水平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关键还是著作者的思想、观点及其创造性的劳动, 舍本取末的行为只能弄巧成拙。

3 . 为保持自己暂时的信息优势而实行信息保密——暗渡陈仓式

有些作者接触到一些最新的文献信息, 发表论文时不愿标列其引用文献, 以免公开后大家都从中获得启示, 研究成果超过自己, 所以故意漏引, 以便保持自己在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作者往往具有较好的专业洞察力和研发能力, 对专业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景比较敏锐, 具有一些创造性的见解, 可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最新的前沿信息资源, 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这些研究者在其论文中故意漏引这些最新的文献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或技术保密, 阻止他人信息更新的速度, 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或延长自己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先时间。这种为信息保密而故意漏引的行为既违反了知识共享的本质属性, 又严重影响了信息的传播交流, 妨碍了学术的正常交流, 降低了整个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速度, 是一种典型的舍大取小的利己主义行为。

4 . 掩盖剽窃他人的成果以获取自己的私利——掩耳盗铃式

有些著作者为了自己的利益, 打着% 没看见& 旗号进行各种形式抄袭。他们或者明火执仗地公然剽窃, 或是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式的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做贼心虚, 一旦列出参考文献, 害怕他人顺藤摸瓜, 从而漏出马脚, 揭穿作者% 文抄公& 的真面目。为掩盖自己的抄袭行为, 对所抄袭的文献也就% 理所当然& 的视而不见, 不敢将其列为被引用的参考文献, 从而造成大量漏引现象。例如北大王铭铭事件。王铭铭在自己著的?想象的异邦#( 1998 年6 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书中大量抄袭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维兰( W.A.Haviland) 的“当代人类学”的文字。例如哈维兰书第457 页引述卡尔顿库恩对森林居民交易的描述。此段描述性的文字很长, 共348 个字( 包括标点符号) , 兹不全引。王铭铭书第104 页最后一段将此348 个字及标点符号一个不拉地全部录下。哈维兰注明这段文字引自库恩的“一般人类学读物”, 版权页码俱全, 王铭铭引用后则未作任何说明。在“想象的异邦”书末开列的“参考文献”中, 王铭铭列举了120 位中外学者的论著, 却没有列举哈维兰的著作。由王铭铭自己翻译,且由王铭铭全篇搬运了10 万字左右的学术名著, 未被作为参考文献, 我们不可能以为是无意之举吧。这种因抄袭而明显的漏引行为, 属于一种掩耳盗铃式的主观故意行为。

如今, 科研工作者评职称、涨工资, 学校内教授、博导的评定, 科研项目的申请, 科研经费的发放, 都与个人、集体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密切相关, 而这些研究成果往往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人通过抄袭他人的成果,在引文中漏引别人的内容, 以达到据他人成果为己有, 提高自己的地位声誉, 各方面的利益也就大有所获。如北大王铭铭在近几年不断晋升并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与其漏引文献, 抄袭他人的学术思想甚至文字, 难道不无关系吗?

5 . 故意漏引竞争对手的文献, 压低别人以抬高自己——厚此薄彼式

根据英国情报学家布拉德福( S.C. Bradford) 的文献分散定律, 80%的有价值的学术思想都集中在20% 的学术论文中; 而20%的期刊中刊载了80%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这20%的论文或期刊便被称为核心论文和核心期刊。按照布拉德福定律, 引用率越高的文献, 其学术价值也越大,也越能体现作者及期刊的学术水平。反映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学术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因子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学术文献的引用率作为确定核心期刊的重要参数, 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 甚至成为决定论文或期刊生死存亡的关键数据。因此, 有些作者、或者研究单位、实验室不是努力做好研究, 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办好期刊, 而想走捷径, 通过故意漏引他人的文献, 提高自身文献的引用率。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有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知名度, 尽量少引或不引竞争者的相关文献, 企图通过这种漏引行为降低其竞争对手的文献引用率, 以达到提高自己文献引用率的目的, 使自己在职称评定, 申请科研经费时处于有利位置。一些实验室、研究所为评上重点实验室、研究所, 一些大学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也在引用率上大做文章。他们往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 要求其内部或下属单位科技工作者尽量引用本实验室、研究所、大学的文献, 而不引用他人的文献。有些期刊为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 也要求投稿者在文末参考文献中必须引用若干本期刊的文献, 人为地造成大量漏引现象。由于文末参考文献并不大幅减少, 所以这种漏引行为比较隐蔽。这种故意漏引往往和过度自引形影不离, 共同为提高自己论文或期刊的引用率作% 贡献& 。例如有个影响因子名列前茅的期刊,2001 年登了约150 篇论文, 随后一年被引用近400 次。这本是个骄人的成绩。不料, 用?科学引文索引# 一经检查,发现95%以上引文都源于该刊前一年的论文。而比较典型的情况应该是一个期刊的论文必定被分散的若干期刊所共同引用, 而绝不可能被同一个期刊集中引用, 更不可能被原期刊集中引用。一方面, 大量引用原期刊, 另一方面故意漏引其他期刊成为一些期刊提高影响因子、成为核心期
刊的终南捷径。

如果说因查阅文献不足, 信息落后造成漏引, 尚为学术界所谅解。但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存储、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传递、智能化的信息资源检索,为研究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其对信息资源的掌握越来越趋全面、公开, 可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所需要的信息, 这种研究信息不足、选题落后而造成的漏引现象也越来越少。明知大量引用了他人的文献而故意漏引,则是明显的学术剽窃行为。通过电子文献检索系统, 也易被人发现, 以至身败名裂。曾有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候选人因剽窃论文被除名的事件, 这应该足以成为学人们的警示。而为提高自己、实验室及期刊的影响力, 故意降低他人引用率的漏引行为显得更为隐蔽, 难以为人们所发现, 也越来越受那些学术短线投资的人们所青睐, 这种恶习尤其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6 . 造成学术文献漏引的原因, 除个人、集体的利益驱动外, 科技激励体制也有一定责任

在国外, 人才培养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 淘汰率非常高。从博士学位获得到取得终身职位, 一般还需要经过7~ 10 年时间。这些人已经经受了各种竞争的考验, 不应再给他压力, 而应给予他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 使他能够从事更长远的工作, 致力于战略性、风险性更大的研究,同时培养学生, 形成学术传统和学术流派。而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恰恰相反: 4 年大学、3 年研究生、3 年博士, 到时候肯定要毕业。学生写不出论文毕业不了, 老师甚至比学生还着急。但是到了该潜心研究问题, 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 教授们却要面对激烈的学术% 排名&竞争。学校有论文数量排名榜, 各种奖励、奖金、评职称,包括住房分配、科研经费申请等, 都与排名连在一起。一些人只好搞学术% 短平快&, 一篇有分量的论文分成几篇发表, 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抄袭剽窃。高校校园内大家彼此计较论文发表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比数量, 这样在教师队伍中很难形成团队, 很难形成学术传统和流派。为了提高自己文献的引用率, 也就往往漏引别人, 往自己脸上贴金。

综合分析以上漏引原因, 大部分漏引行为都暗含了不良动机, 甚至有损人利己和违法侵权的形迹, 这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对人类文明的轻慢。在学术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我们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而言, 针对文献漏引现象, 科研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须把握以下几点: (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学术态度, 不为谋取私利而研究, 献身科学; ( 2) 充分、全面地理解自己所研究的课题, 利用各种工具查阅大量相关文献, 并客观地作出相应记录; ( 3) 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 不盲目崇拜权威和国外文献, 不剽窃他人的成果,力求从质量上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章档次; ( 4)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使自己融入宽松、有效、极富创造性的学术氛围。

总之,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通过科技工作者的严格自律, 学术文献漏引的病态现象应该会逐步得以改善, 还学术研究一片洁净的蓝天应该不是天方夜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