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学术造假的主要形式

2014年03月24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近年来,有关科研工作者学术造假的现象越来越多,某些著名高校的教师也加入了造假者的行列。目前学术i 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抄袭剽窃别人的成果。大篇幅的抄袭或翻译别人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会议报告、著作等;原封不动的采用别人的研究方法和材料.得到与别人稍微不同的研究结果;把相关内容的数篇文章加以“融合”,或把外文资料中的重要成果或发现翻译成中文变成自己的科研成果。

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预测;购买别人现有的原料。伪造成是自己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设计或制备的;用直尺直接测量别人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的图表数值,通过修改软件的相关参数模拟仿真出类似的结果。

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包括在学术论文被录用或科研成果获奖后修改作者顺序和所属单位顺序;以领导,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在自己并无实际贡献或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根本不相关的论文或专利中署名,把他人的科研成果据为己有;为增加论文数量,文章作者之间的相互挂名等。

究其学术造假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在某些科研机构中,学术量化的管理制度为学术造假提供了条件。

第一,在学术奖励、职称评定或申请相关国家级项目或省市级项目的活动中存在注重论文数量的硬性指标,这使得某些学者在得到了一系列完善的实验数据后,但为了追求论文的数量,把这些数据分割在几篇文章中,使得原本清晰的实验过程,却因为实验数据的人为分割,让读者感到迷惑不清。从而使发表论文的学术价值大打折扣。

第二,在招聘新进人员时。往往注重求职者过去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数量越大。意味着求职者科研能力越强。因而得到相应职位的概率就越高。

第三,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也成了某些科研机构判定其科研工作者是否合格的硬性指标之一。科研工作者必须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如杨期刊、省级期刊等,发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四,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利于申请到考研保送生资格。某些具有考研保送资格的高校,在审核保研生的个人资料时,发表论文的数量往往成为能否争取到有限保研名额的“砝码”。

此外,论文数量也成为了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综合实力比较的“衡量器”。在主观方面,一些科研工作者的虚荣心理成了造假的内在驱动力。

某些科研工作者为满足自己的虚荣, ,往往过度追求学术论文的数量,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术论文的数量是自身科研实力最有力的表征。为了达到追求学术论文数量的目的,他们选择的捷径之一就是学术造假,即通过学术造假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合格”的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

学术研究功利化是产生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过分地将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甚至政治权利直接挂钩,导致人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动机异化⑧。例如在某些科研机构中,发表学术论文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并且论文的影响因子越高,所得到的奖金额度也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论文的数量与行政职位的升迁也存在某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