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思维特征分析

2014年05月09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一、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撰写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具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环节,是检验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学位论文的撰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大体要经过选题、确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实践研究、写作、修改和定稿等几个阶段。其中,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也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所谓选题,就是发现、选择和确定论文的论题。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认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选题决定了论文的研究目标、方向和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途径。合理的选题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展,促进论文的顺利完成。不当的选题则会造成人力物力方面的极大浪费,让人丧失对研究的信心和兴趣,使论文撰写陷入困境。

南京大学谈哲敏博士在谈到做学位论文的成功因素时指出,选题是最为重要的,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就意味着论文成功了一半。但现阶段,我国高校对硕士论文选题的重视还相当不够。硕士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行龙提出,硕士论文选题存在宽泛性、局限性、趋时性、脱离现实性等问题。王庆海等认为,选题不当是硕士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题目不新颖;题目不具重要性、学术价值不高;题目缺乏适合性等。徐金平等人指出,当前硕士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盲目求“大”、盲目求“新”求“异”以及选题过于平淡。

影响选题质量的因素很多,而思维活动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已有针对论文选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象描述和理论思辨方面,涉及选题的意义、原则、方法、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等内容,较少从思维的角度进行考察。即使有,也多作理论探讨,缺乏对思维过程的实证分析。致使很多选题建议模糊而笼统,缺乏操作性和实际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拟从思维活动的角度,对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过程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选题的思维流程、思维特点和思维模式。并基于实证考察,从思维的角度提出促进选题质量的对策性建议,以期为帮助硕士生顺利完成高质量的论文选题,提高学术水平提供启示。

二、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流程分析

选取正准备做学位论文的15名心理学专业硕士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0名,男生5名,平均年龄24.1岁。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要求硕士生通过写思维日记的方式,详细记录在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思维活动过程,尤其是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研究材料是一个.xls格式的电子表格,里面提供了记录思维日记的基本内容,包括时间、情绪状况、发生的事件、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对事件的思考、该事件对选题的影响、其他等。在日记记录期间,研究者不定期地追踪并了解进度情况。硕士生记录思维日记的时间跨度为半年。

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思维日记进行考察。具体包括4个步骤:1.通读思维日记。在收回思维日记之后,仔细研读所有的日记3~5遍,全面了解思维日记的整体情况。2.内容分析。仔细分析每一位硕士生的思维日记内容,尤其是其中“对事件的思考”部分。3.画出思维流程图。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思维过程,画出思维流程图。4.总结分析。归纳思维特点,考察思维模式的运用情况,对比分析并总结共同特征。

基于对思维日记的梳理和归纳,按照思维产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画出选题的思维流程图。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只列出PC同学的思维流程图,其余流程图与此类似。

图1硕士生PC学位论文选题的思维流程图

从图1可以直观看出PC在选题中的整个思维发展状况。PC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自我妨碍”;之后,基于文献的查阅和横向思维的搜寻,了解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包括内容、对象、方法等;再通过纵向思维的考察,梳理了研究的范式,明确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可行性,缩小了研究范围,并最终确定了研究题目。

三、选题过程的思维特征分析

通过对15名硕士生选题思维流程图的绘制与对比分析,本研究从以下六个方面总结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思维的特点。

(一)思维内容的复杂性

学位论文选题需要经历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所有硕士生的思维总步骤数量都在10步以上,也就是说在选题中至少经历了10次思维内容的转换。这说明选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即使一开始就确定了题目的大方向,到真正把这个方向具体化为一个可以实施研究的准确题目,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周密思考和论证。以图1中PC的选题过程为例,虽然最初就拟定了“自我妨碍”这个方向,但到最终确定研究“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个论题,期间也经历了多次思维内容的转换,涉及到以往研究的领域、对象、方法等多个方面,并在选题中逐步梳理了研究范式,直至最后把题目明确和细化为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内容。

(二)思维过程的反复性

思维的反复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返回去重新思考原先考虑过的内容。这是选题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15名硕士生中,11人都出现过思维的反复现象。比如PW在选题中最初考虑过“延迟满足”这个方向,其后又思考了“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等内容,之后,又再回过头去重新考虑“延迟满足”现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思维反复性的例子。反复性的产生是思维出现酝酿效应的一种体现,即把思路放在一边,过段时间再回头去看,也许就会有新的理解和启发。思维的反复性体现了个体的一种认知风格,而并不代表其思维水平的高低。

(三)横向与纵向思维的综合使用

横向思维指思维在广度空间上的搜索和扩展,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纵向思维指思维在深度空间上的深化和延伸,体现了思维的聚合性。横向思维的使用可以帮助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寻各种潜在的可能问题,避免信息的遗漏;而纵向思维则可以针对其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详细地分析和考察,对题目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可行性作出判断。两种思维的综合使用和融会贯通可以确保选题的适当性。本研究表明,所有硕士生的选题过程都同时运用了横向和纵向两种思维模式,两者相互交织,构成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可以说,选题过程就是在广度和深度这两维空间上同时对思维内容进行搜寻的过程。

(四)思维结果的清晰性

清晰性代表了个体在选题中思路的明确和清楚程度,与此相对的就是思维的混乱。本研究对清晰性考察的标准是,通过对个体思维全过程的分析,如果能够准确推理出最终的题目,就说明该题目是顺理成章的,思维结果是清晰的。反之,如果基于思维过程的分析无法推断出题目,或者可以推理出两个以上的题目,就说明最终的选题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结果,即选题思路不够清晰。上述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硕士生的选题思维是清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思维清晰的硕士生在纵向思维的深度上明显优于其他人,其思维深度均在5层以上,而清晰性较差硕士生的思维深度大多为3层。这说明,思维清晰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的深度。要使某一思维过程变得更清晰,就需要多进行纵向地有深度地思考。

(五)特殊思维类型的运用

在选题思维过程中存在两种特殊的思维类型。

1.否决思维。本研究中,如果个体非常明确地指出要放弃或者停止思考某个内容,就视为一个否决思维。15名硕士生中,有10名都使用了否决思维。在选题思维过程中,否决思维的使用对于维持思维的清晰性与条理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谨慎运用,否则可能会把一个好的思路否定掉。

2.元认知思维。元认知是指对认知过程本身的认知,即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选题过程中,12名硕士生都使用了元认知思维来计划、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比如PC评价到“论文的基本方向已经定下了,可是选题还是有点大,有待进一步的思考”;PW谈到“又回到原来的想法,还是希望能把最初的想法和现在的方向联系起来”等,都是元认知思维的体现。元认知思维的使用可以使个体的思维随时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避免思维的偏离,这对于保持思路的有效性和适切性,提高选题的效率是有益的。

(六)局部思维模式

硕士生在选题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五种典型的局部思维模式。其一是“发散型”,如图1中2与3、5、7、8、9的关系,其特点是从一个思维内容发散出多个更小的思维方向。其二是“聚合型”,如图1中4、6、7、8、9与10的关系,其特点是对多个属于同一大类的思维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一、二两种模式分别体现了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在选题中的使用。三是“平行型”,如图1的第三层,其特点是思维内容之间是并列和平行的关系。四是“纵向型”,如图1的10、11和12,其特点是思沿着纵向发展,逐渐深入。三、四两种模式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五是“关联型”,其特点是把两个不同思维方向的内容关联起来进行思考。该模式体现了思维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联合,是综合性思维的表现。在这些局部思维模式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构成更加复杂的综合性思维模式,比如“纵横交错型”。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维活动在选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于题目的搜寻、选择、判断、细化、明确等是不可或缺的。符合逻辑的、清晰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个体理清选题思路,找出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作出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和价值性判断,从而顺利完成选题。

四、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建议

优质的选题离不开积极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基于对15名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思维过程的考察,本研究从思维的角度提出以下提高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的对策性建议。

(一)记录选题思维日记

选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数月,长则一年,甚至有学生在开题之后依然需要对题目进行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基于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生产实践的观察和调研,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指导等途径,会发现不少的备选题目。有的题目可能只是灵光一现就消失了,有的题目可能当时认为不合适就丢弃了,有的题目单独看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在这些良莠混杂的题目和线索中也许会存在有价值的选题方向。为了避免好的想法被遗漏或过早放弃,可以采用思维日记的形式,把选题中的各种思路记录下来。通过不定期地对这些思路进行再考察,有利于新想法的出现和酝酿效应的产生。

(二)绘制思维流程图

绘制思维流程图是基于思维日记的记录,把日记的内容进行梳理、直观化和图像化的过程。思维流程图的绘制可以帮助个体进一步理清选题思路,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清晰性。思维流程图可以清楚、准确地显示出各类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各种思路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察和融会贯通,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此外,通过思维流程图的整理,个体可以全面了解自己在选题中的思维发展和转变过程,这对于深入理解题目的外延和内涵,明确和细化选题空间大有裨益。

(三)关注纵向思维的发展

本研究发现,纵向思维的深度与质量同思维结果的清晰性和选题的优劣密切相关。在选题过程,应该关注并重视对纵向思维的使用。选择一个理想的论题,必然需要对该题目进行深入考察。纵向思维的使用不但可以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的实际空间,还能够加深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判断的有效性。因此,当通过横向搜索确定了几个备选方向后,就需要利用纵向思维对这几个方向进行深入分析和考察,以进一步判断其价值性与可行性,作出有效的取舍。

(四)运用元认知思维

元认知思维的运用能够帮助个体对整个选题思维过程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这种监控作用可以贯穿整个选题甚至做论文的全过程。元认知思维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计划。在选题之前,设置论文目标、预计选题结果;考虑需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和途径并预估其有效性;规划选题的时间安排等。其二,监控。在选题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及时评价、反馈选题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水平;评价各种选题途径与策略的效果。其三,调节。根据对选题内容的结果检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选题策略的效果检查,及时修正、调整选题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如果发现题目范围过大,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纵向思维活动等进一步缩小问题空间。

相对于学位论文的写作而言,选题看似一项简单和容易的工作,但其中却涉及了复杂的思维活动。题目的选择不但体现了硕士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也显示了其思维水平的高低。当个体基于必要和充分的思维活动而选定了一个题目之后,他必定已经对该论题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上做了全面考量,在文献资料的收集、研究内容的明确、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文整体的布局、重点和难点的所在等方面也做了充分准备。因此,在论文写作的后面各个环节中会进展得更加从容和顺利。总之,思维活动在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