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及文献检索问题
2014年06月12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大学本科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位论文不是随笔、偶感、杂论,也不是简单地表述自己一时的观感与想法,其存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基本规范及其惯例。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意向主要并不在于强调学士学位论文的学术创新,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定性及其原则,从而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必要的侵占、抄袭、剽窃乃至于买卖论文等情况的发生。基于以上的想法,在长期指导学生学位论写作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理解与经验,本文主要对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及文献检索等相关侧面的问题来谈一些看法。在倡导提高学士学位论文质量与学术规范化的当下,这种探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位论文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学生通过特定类型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来达成学业的总结,来进行最为基本的学术规范、学术研究方式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促动学术事业的发展,进而确立大学的学术研究在整体性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与功能;学位论文能够显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写作能力与学术水准,体现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没有毕业论文的大学教育是不完整的。这诚如有人所指出的那样:“论文写作因此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学分制、入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论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也正是通过严格、有效的学位论文写作和评审在训练、培养着知识创新的人才。即使是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写作,学术训练也还是占主要地位。学位论文是写作者学术研究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和最主要的标志;但这并不是说,学位论文没有知识创新的任务和贡献”恰恰相反,相当一批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构成了每年学术成果的重要部分,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同时,整个知识创新也已经和学位论文密不可分,后者对于前者来讲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这也不是说,学术训练比不上知识创新重要恰恰相反,培养学术人才正是现代学院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入学考试、学分制等等学位制度的各个方面最后都指向了学位论文写作。这里所指出的也正是学位论文的基本规定性及其与现代大学制度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任何学位论文的写作,必须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学位论文也正是这种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写作必须建立在对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写作能力进行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种严格的训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更谈不上写出高水平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从一般意义上言之,学术论文可以作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它指的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学术性的表述性成果,它理应提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信息,提供相关的知识与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学位论文包括学士学位论文必须具有特定的学术性。狭义的学术论文是专业学者学术研究的表述性成果,它理应是学术主体独立思考、独立探讨的成果,理应具有特定的原创性;它理应体现出学术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它理应遵守学术的基本规范,理应对学术史的发展有所推动。这也就是说,学术研究及其论文写作具有知识积累与创造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狭义的学术论文可以包括部分学位论文但并不包括所有的学位论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硕士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的关系、杨义的博士论文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肯定是学术论文,但目前已出版的人文社科领域博士论文可能只占已毕业的博士总数的10%(多数论文集中在近几年出版),绝大多数的博士论文已经成为学术史上的失踪者,没能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笔厚重的记录。博士论文尚且如此,何况硕士论文与学士论文。可以说,学士学位论文从广义上虽是学术论文的一种,但其对学术性的要求并非如此之高,也并非如此严格,然而基于严谨的研究、真诚的思考、严密的论证却无疑是最为基本的,这是一定数量的但并非所有的学士学位论文之所以被称之为学术论文的关键之所在。相对而言,硕士学位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则更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当然,任何问题都不能绝对化,对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亦如此,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硕士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的关系其学术地位及其功能超过了大部分的博士论文。
应该说,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特定方式,它属于专业学者的专业著述;而学位论文则是各类各级本科以上的学生学业的总结,由于学位论文具有特定的学术性,所以学位论文又可以构成为学术论文的一种特定形态,这是我们理应加以明确的。
二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式;它理应结合自己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定性,根据自己所搜集资料的实际来确立论题;在特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中,理应具有观点的贯通性与逻辑的严密性,从而使自己的论文具有学理性与现实针对性;它理应遵守最为基本的学术规范,遵守学位论文写作的一般惯例。
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理应基于严谨的研究、真诚的思考、严密的论证,反对侵占、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此乃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最为基本的规范,亦是学术研究者与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写作者的道德底线。
以上这些基本规范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涉及学术道德与学术主体人格的大问题。陈启伟先生曾指出:就抄袭、剽窃现象来说,过去虽有,但毕竟少见,而且一经揭露,抄袭者在学术界立即丑声四闻;现在抄袭剽窃几成学界一大公害,其猖獗张狂之势令人愕然惊心。亦正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大规模的有关学术规范化问题的大讨论,并进而构成为世纪交替之际的一大学术景观。也正鉴于当前高校学风不正的情况,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工作中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在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要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新世纪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对学术研究与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作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与惩罚措施。无疑,这是符合学术与教育的发展要求的。
在这里,我们理应对侵占、剽窃与抄袭进行简单的界定。一般言之,侵占指的是对他人未发表成果的非法占用或挪用,这种未发表成果主要指的是讲义、讲演稿、笔记、论文提纲、会议论文等。在这样情况下,侵占者与原作者之间往往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师生、朋友集会或会议的参与者等。抄袭与剽窃,在汉语语源学意义上,语义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在《学术规范》问题的相关讨论中,人们一般将剽窃与抄袭并用,并力图将二者分界开来。如果一定要把二者区别开来的话,在我们看来,抄袭是对他人已发表成果不加注释、不加说明的原文挪用,这种挪用或是话语,或是段落,或是篇章,或是某一专著的一部分;剽窃则指的是对他人已发表成果不加注释、不加说明的对原文的套用与化用。这里的套用与化用指的是在不改变原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情况下,通过话语形态的一定变动而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化为己有,而不作任何说明。在这里理应指出的是,无论是侵占、剽窃,还是抄袭,在论文写作中皆是理应严格杜绝的。这是一个既涉及到学术道德,也涉及到学术秩序与学风的大问题。
理应指出的是,基本规范仅是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仅仅满足于这种基本规范并不能保证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相关于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的学术规定性。亦正基于此,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加以理解,即“形式规范”、学理规范与创新规范。在《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中,人们的主要着眼点是“形式规范”,而在“形式规范”问题的讨论中又主要探讨的是引证与注释的问题。学士学位论文虽是最为初级的学位论文,但其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独特要求。这些具体规范可表述为以下相关侧面的要求,即其一,完备地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性研究有一种整体而清晰的了解;其二,论证要具有逻辑性;其三,理论要有事实依据与学理依据;其四,要符合引证与注释的规范;其五,要符合学位论文的基本惯例。之于此,朱学勤曾对最为基本的学术规范作出如下的规定:1、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检索中外文献;2、论述观点注意形式逻辑,不要前后矛盾;3、立论必须有据,概念必须界定,不能武断臆测;4、引文必须注明出处;5、论著附有文献索引,涉及西学者,中、西文索引齐备。并进而指出:这些要求是初入学门的基本纪律,与其把它们说成是学术规范的框架,不如把它们称为“学术纪律的底线”。因为它们是作学问形式上起码的要求,低得不能再低了。在我们看来,朱学勤在这里所规定的五条“初入学门的基本纪律”实乃大学生学士论文写作的最为基本的学术规范。应该说,中国大陆的大学对本科学生学士论文写作学术规范的要求是十分不严格的。有人曾对美国大学论文写作的情况作了如下的
介绍:刚开始在美国写读书汇报或小论文,最让我不适应的是引经据典。文章里的每一句话,只要不是自己原创的,哪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也必须找到出处,且必须用严格正确的格式附在文章最后。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宝贝书,天天塞在包里,书里枚举了引用文献时要用到的所有规范。这些引经据典的训练使我慢慢培养了缜密的学术风格,不会像在国内读书时对论文敷衍了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制定相应的学术规范,对于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三在我们看来,学位论文写作中文献检索的功能在于,避免无谓的课题重复,在利于作出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研究;文献检索便于确立资料搜集的范围与相关研究的意向;对于有时间限制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有利于其确立重点阅读与研讨的论著。在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理应在现代大文献学观念的指导下来进行相关资料与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有利于提高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与水平。关于现代大文献学,潘树广先生曾指出:“文献检索”是现代文献学(documentation)的一个分支,与传统的文献学(古典文献学)有内在联系,区别也是明显的。传统文献学以目录、版本、校雠为研究重点,重视古典文献的整理、考证、编纂;现代文献学则把不断涌现的新文献的搜集、整理、传播、利用作为研究重点,重视文献工作的标准化、自动化,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并认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虽有差异,但两者的根本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与方法都存在着质的共通性。为此,应当树立“大文献学”的观念,将“古典”与“现代”融会贯通,结为一体。潘先生的如上界定可以强化我们对《现代大文献学》的理解与应用。1984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各高校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理应运用在“文献检索”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对自己研究论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可以说,文献检索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大表征,掌握现代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基础文献和研究资料的了解与熟悉,文献检索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起点,并能够强化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性、针对性和解说力。
在当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中,文献检索、资料信息搜集的手段、方式与途径业已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手工检索手段与方式外,人们还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通过各种电子出版物如光盘(CD-ROM),期刊网络版,相关网站与电子图书馆等来进行文献检索、资料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较,现代方式具有快捷、方便、信息量大、检索功能强、资料较为完备等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各种电子出版物开始进入各类图书馆和家庭,有许多大型丛书、多卷本工具书或报刊合订本等已陆续制作成光盘,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古典经典系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出版年鉴》、《读书》、各种古籍的全文数据库(如1992年12月出版的《国学宝典》等)等,它们具有极大的容量,许多制作工艺较好的光盘还具备了完备而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进行论文写作时文献的检索、资料的搜集整理。
期刊网络版是在网络迅速发展与网络点击数飞速提高的情势下,传统文字期刊向网络延伸的结果,如“二十一世纪”(香港)、“北京文学”、“南京评论”等即有其网络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网站有的也设有其网络期刊;有些传统文字期刊或参与网站的建设,或以特定的网站为依托,以此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如“东方”、“视界”、“天涯”等即如此。期刊网络版能够迅速地发布各种信息,公布期刊目录,具有较大的信息量。
近几年来,各种专业性的“搜索网站”开始建设,如北京大学的“天网搜索”等;一些大型网站也在不断地增设、强化自身的搜索功能,如“搜狐”、“雅虎”等,它们具有强大的信息与资料的检索功能,为我们进行相关研究和信息资料的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