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论文评价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

2014年12月0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高等学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教育是文化传承,科研是知识创新,都是一种精神生产。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院到目前已达1169所。由数量的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提升内涵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近几年高职院校都加大了科研投入,科研论文数量在快速增长,但具有创新性、高质量的成果却不多见。因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才刚起步,科研评价制度缺位,而只能对论文的数量进行考核,教师们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洪研究员就当前学术论文的“高产”问题指出:“第一,败坏学风。单纯追求数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导致学术腐败。比如,低水平重复、抄袭、剽窃,等等。第二,阻碍创新。单纯追求数量,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第三,影响教学和普及工作的质量。有质量的研究成果减少,自然会影响教学和普及的质量。另外,教学人员把主要心思放在了研究产品的数量增长上,也就难以充分关注教学质量了。还必须着重指出,没有质量的数量增长,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是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所不能容许的,是为人民所深恶痛绝的。”

随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高职学院教师的科研论文进行评价,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提升高职核心竞争的需用。

一、目前高职学院科研论文质量难提高的原因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统计分析了2006年在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论文总计有3468篇,其中441所普通高等院校发表论文2957篇,占总量的85.26%。全国114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仅有104所学院发表过,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9.07%。共发表论文194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5.59%。发表二篇以上的高职学院全国只有37所,共发表论文127篇。湖南省总共发表了196篇,占总数的5.65%,湖南现有高职学院62所,仅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发表了2篇(只发表1篇的学院没有公布)而榜上有名。据调查,现不少高职学院年科研经费投入都超过100万。论文数量在大幅提升,而高质量的论文却很少见。

分析高职院校科研论文质与量不能同步发展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一、对不同专业的教师采用同一评价标准。只看教师发表的论文篇数,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都未分类进行评价,因为自然科学的论文难写、难发,教师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也就选择了容易撰写与发表的一般性教学论文;二、评价指标只看重形式却忽视了科研效果、只注重科研论文的数量统计却忽视了对质量与创新的评价。现在期刊市场管理非常混乱,有些刊物只要交钱就能发表,还有大量的非法期刊四处组稿,教师们为了完成任务,也就选择将论文投向容易发表的刊物了;三、科研考核评价指标没有遵循科研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夸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学术行为。

二、高职学院对教育科研论文进行评价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科研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科研论文评价是加强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教师科研论文评价有效性如何,是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的关键,将直接影响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提高。对提高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创新评价体系,形成导向机制。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开展科研业绩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以不断获得完善和发展。科学合理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整合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建立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科研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与导向作用。一方面使全体教师明白质量要求与标准,另一方面通过依据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使教师知道应朝什么方向努力,从而引导教师的科研行为,形成目标导向作用。高职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科研定位,来决定各专业、学科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各专业的教师应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非专业范畴内的非学术性论文不能计算科研业绩,以防止不讲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避免制造过多的学术泡沫,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

2、净化学术风气,营造和谐环境。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技术评价应该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从事原始性创新研究。”对高职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应当看其在本研究领域的实际创新和贡献,而不应简单地看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应看其在“产学研”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不是只看他的文字材料;应看其所在系部科研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而不是看一两个人的单打独斗。客观的科研评价指标是一堆量化了的规章,特别是在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发明专利等等都能建立数学模型来量化,它在约束与规范个体或集体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一种无人为因素或较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客观标准,为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能手评定、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的产生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量化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考核的核心是质量与实绩,关键是公平竞争,这种公平的考核能保证优秀的年轻教师有机会进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使广大的青年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劲头、有奔头,有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有利于年轻骨干教师的稳定,更有利于那些热爱研究的人员可专心搞科研。

3、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华中师大张燮教授指出:“人的工作动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在动力、外界压力和目标吸引力。”科研奖励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目前存在着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甚至学术腐败,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学术奖励制度与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或弊端所造成。事实上客观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明创造潜能的激发。不仅能够吸引人才,更能够稳定人才,能够激发人才潜能高水平的发挥。反之,在科研论文及成果数量大幅提升,但学校的科研水平有可能滑坡、科研道德有所沦丧。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科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4、完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管理。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指出:“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学术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与正规化的标志之一。事实证明,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对学者和学术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学术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经过相关调查,在高职院校目前对教师科研论文质量进行评价的管理制度很少见,通过研究探索以质量考核为主体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使科研管理部门明确学院科研业绩的状态,有利于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功能发挥,同时也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使科研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对从事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实行不同考核办法,使科研业绩考评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科研业绩是科研工作总体性的外在反映与表现,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没有量也就无所谓其质,没有质的界定,量的增长也就没有意义。只有全面考核科研业绩,才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

三、开展高职院校科研论文评价的现状

科研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开展,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科研评价问题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总体性的外在反映与表现,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没有量也就无所谓其质,没有质的界定,量的增长也就没有意义。

1、我国政府对学术评价高度关注。2003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多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已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明确,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这些问题虽然是少数和局部现象,但已造成不良影响。”

2003年9月,科学技术部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第四十四条:“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为评价重点。”陈至立同志在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颁奖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评价制度,克服重数量轻质量,急功近利的做法”,认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2、普通高校科研论文评价问题不少。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以科研业绩点和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方法。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开始意识到学术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学术批评》网已先后两次组织这方面的专题研讨会,《中华读书报》等媒体也组织过读者讨论。2004年8月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大学校长们指出教师过分追求论文数量,追求“短、平、快”,为凑文章数量本来能一篇发表的文章拆成几篇发,甚至一稿多投等,这确实使近年来各高校的科研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真正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有多少?它使得原本要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精品力作难以出现;科研论文质量如何则难以列入考核指标。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高校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在国际上或国内学术前沿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则寥寥无几,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也产生了诸多教授或副教授。

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科研论文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上的混乱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学术评价和教师评价,思考如何重视学术质量问题。

3、国内学者对现行科研评价的看法。不少国内专家、学者撰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田静、裴兆红指出:“这种考核制度无视教师工作的特点,违背了科研的规律。高校教师是高知群体,这种采用‘计件制’的评价方式不适用。”李子彦指出:“目前在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中存在的衡量标准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数字化、成果评定时间短、评价具有随意性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失衡;违背科研规律,产生学术腐败;高校内部出现‘格雷欣法则’等现象。”李超指出:“教师们忘记了自身的价值,忘却了社会的责任感,对数量的追求已逐渐成为教师生活的目标而不是他们生活的手段。”左文龙指出:“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重视其质量和科学意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绝对不是低质量成果的简单累加,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加,不仅不能取得创新型成果,反而会造成大量科技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学术浮躁和学术造假。”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指出:“当学术成果与学者的身价和收入直接挂钩时,当学术成果成为一个单位或学校申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调节内部利益关系的主要依据时,学术评价的功利性、短视行为和种种偏颇就会随之产生,并迅速成为难以遏止的风气,这往往使得学术评价陷入被质疑和受诟病的境地。”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说:“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数量体系,缺少一套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做给外行人看的,这种评价体系对科技发展伤害很大。”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功利主义太重,就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学术浮躁,这就导致揠苗助长、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文化积淀薄化。”

4、高职学院目前的研究现状。高职学院的科研评价不能再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必须探索一套适合高职科研定位的论文评价模式。我们认真地查阅了“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及湖南省课题立项情况,在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目录中,只发现湖南科技大学李三福教授的《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尚未发现与高职教师科研论文评价体系相关的课题。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也没发现(通过互联网检索未发现)出台有关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制度及文件,最多只出台了对科研论文的数量统计与期刊等级认定与奖励制度。

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中,当输入“高职科研”或“高职科研评价”等题名或关键词来检索,无一篇收录的论文。可见这一课题在高职院校还是一片空白,成为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盲区。高职学院办学经费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加大,这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需要,但对所有发表的“成果”不加任何评价地记入考核教师业绩并给与若干奖金,这种论文数量大增而没有质量考核的科研管理方式,很可能会再赴本科院校之后尘,产生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制造更多的“垃圾论文”。

四、高职教师科研论文评价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针对高职学院科研的现状,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科研论文评价体系,能促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多出创新成果与精品力作。

1、建立学科成果分类的质量评价标准。针对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科研业绩考核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在确定各专业教师的主功研究方向后,对教师成果实行分类评价。根据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化评价环节,对自然科学研究应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规律相适应。

2、建立符合学术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考核的科研工作可能是低绩效的,但是,科研量化考核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如何将压力化为动力,而又不使教师产生浮躁心理,在于评价机制建立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统一标准,使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化,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性成果研究与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

3、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评价模型。高职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他的科研定位,这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因此必需根据高职教师的层次、基础、科研条件来设计评价模型。人无全才、个个搞科研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将教学业绩与科研业绩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化,实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4、将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成果合理运用。考核科研成果与科研业绩,由“以量为核心的评价”转向“以质为核心的评价”,把创新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于首位。科研业绩评价关系到教师的聘用、晋升、津贴等诸多方面,如何将科研业绩评价与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衔接好,在于学院各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