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学术论文中的不端行为剖析

2015年01月24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徘徊,使学术界这块净土被玷污,已引起学术界许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们的担心和忧虑。作为科技的期刊编辑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揭露和遏制科技论文中的不端行为,对论文不端行为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本文拟剖析其表现、成因、危害和对策。

1、不端行为的表现

1.1论文买卖

下载一则网络广告,作为奇文共赏。“本着诚信经营,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服务第一的宗旨,为所有需要论文服务的作者定制、发表各类论文,并有偿为大家提供论文资料收集服务,本站现与全国各高校的一些高级知识份子(硕士生研究生以上学历)都有良好的合作经验,并且外部资源丰富可靠,欢迎大家以任何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一定竭诚为您服务,谢谢”。“本站全程代理论文发表(受多家期刊委托,本站代理管理、经济、法律、教育、社科、计算机、财务、工程管理、建筑管理等类论文发表),发表时间一般是省级(优秀)正式期刊2个月,加急1个月发表,核心期刊3个月,部分期刊加急1个月发表。”该网站还公布了地址、电话等联系方式,每篇论文定价2000~5000元。看来,代写论文、买卖版面等过去见不得人的行为,现在已经可以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与学术平起平坐了。不难看出,涉及论文生产链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市场化了,形成了“论文超市”。

学术到了可以标价、选购、定制的地步。一边在呼吁学术创新,呼吁能力培养,一边的“论文超市”办得红红火火。也许,有关部门真的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消遣,让大家自娱自乐?

1.2抄袭剽窃

“天下文章一大抄”,抄袭和剽窃几乎成了中国某些知识分子的“传统”,更成为中国学术界最大的公害,有人戏称为“学术蝗祸”,其泛滥之广,已近法不治众的地步。有学者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为之者众,彼此心照不宣,都没有羞耻感了。

根据媒体披露的抄袭和剽窃事件,总结了论文剽窃、抄袭的几种方法,即全篇搬用法、偷梁换柱法(隐性剽窃法)、拼凑组装法、外文中译法、一稿多登法、抢先发表法等。以前人们大都认为抄袭剽窃等问题在那些学术水平低或年轻的学人身上才会发生,但从业已公开曝光的问题来看,包括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内的有的名牌学府和科研机构,也出现或潜伏着此类不端行为。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才子、名家、权威,也因公然抄袭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

1.3论文造假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对专家学者成就的肯定,一般把论文和著作作为职称评定和成果鉴定的条件之一,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很多人为了评职称而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于是,跑关系、用权力,公款出版论文和著作现象应运而生,注水论文、劣质著作泛滥成灾。假病例、假实验者有之,篡改数据、放大数据者有之,虚假结论、指鹿为马者有之。

1.4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已泛滥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成为期刊编辑防不胜防的棘手问题。一些作者对一稿两投或多投的错误做法自认为是“钓鱼”,不付邮费就可从网上发给多家期刊社,“一个姑娘许诺多个婆”。当退修论文长时间无音讯,询问作者方知已在他刊发表了,或作者认为档次较高的期刊已答应刊发,不准备在此发表。往往几句抱歉的话,就轻松地打发了编辑的劳动和工作安排。编辑也只能用充当其他期刊的“义务编辑”来自我解嘲。一稿两投或多投违反了《著作权法》等有关规定,造成了期刊编辑部人力、财力的浪费,也败坏了作者和期刊的名声。

1.5搭车署名

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特别是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强行署名,是一种典型的不劳而获的不道德行为。国内外学术界对论文的署名都有严格的条件,论文署名首先是责任,其次才是荣誉。试问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的强行搭车者,你能否在论文发生严重错误时,为论文负责?这是严重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做法,只能引起国内外同行的耻笑。

1.6来稿照登

有的期刊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只要缴纳“版面费”,便可以“来稿照登”。原本“高贵”的学术期刊向金钱“低头”,什么三审制度、退修制度早已置之度外,所刊之论文谈不到有何创新,谬论差错屡见不鲜,文字错误比比皆是,人们也不禁开始质疑起某些学术期刊的权威性。这些期刊的决策者和编校者淡漠了“为读者服务”的办刊宗旨,强化了“为作者服务”的唯利思潮。

2、产生不端行为的原因

2.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导致论文不端行为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动荡期,我们原来的信仰就不是很深入,旧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为人们所置疑,而新的思想又没能很好地确立,新的道德规范亦未完全建立,因此,社会就形成所谓的“道德滑坡”。在社会上尚未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一些人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这自然引起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蜕变。转型期产生的社会不公、诚信危机、欺诈行为、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贩私、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侵占、买官卖官等道德失范现象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反映,成为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社会不公正现象(包括学术资源分配不均)的消极影响十分明显,通过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扰乱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使人们真假难辨,对学术界这块净土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突破尊严和道德的底线,导致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

2.2浮躁、浮夸心态和行为为论文不端行为推波助澜

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学术研究的规律,学术研究才能正常发展,才能正常出研究成果,而违背学术研究的规律,尽管一定时期会出现一片“学术繁荣”景象,而实际上是一种“学术泡沫”l4J。当今社会,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尊重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浮躁、浮夸心态和行为,正是这种浮躁、浮夸心态和行为为论文不端行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在学术研究领域,急功近利、浮躁不实、投机取巧的心态和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现象不是个别,一些单位、地区制定过于宏大而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从而导致学术研究如同“大跃进”一样,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科技工作者晋升职称规定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年终考核规定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硕士、博士培养单位也硬性规定必须在国家一、二级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否则不可以晋升、聘任、毕业;而且各单位问还彼此“攀比”,似乎哪个单位规定发表论文的篇数少、期刊级别低,学术水平就不高。将各种学术论文发表等同于工厂里的计件产品,完全不尊重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必然导致学术态度上的不严谨。这种学术研究领域中浮躁、浮夸心态和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术成果很多,但突破和创新的少;学术成果增长的数量惊人,不过是低水平重复。

2.3科学评价体系的缺失是导致论文不端行为的直接因素

科学评价体系包括科技人才和科技活动,而最重要的职称评定、成果评价和学术激励制度和体系。现行的人事制度,使评定职称成为除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之外所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惟一可走的“独木桥”。职称也就相应的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成绩单”、“身份证”、“荣誉卡”。现行职称评审制度中,没有论文就没有评审资格,对论文的要求已经形成“刚性”制度和“硬指标”。近年来,职称评定对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要求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论文成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占有相当权重,使得职
称评定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论文大战”。科技工作者为了迫于压力,在科技论文上“下功夫”。因此,职称评定、学术激励制度和学术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评审方法上的偏颇,即对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主要以论文或著作的数量、篇幅、所发期刊(出版社)的级别等外在因素为评价标准,而忽视论文或著作的内在质量。这种易量化、易操作的评价方法看似简单便捷,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和不良的导向作用,是导致科技论文不端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有些人将此称之为“逼良为娼”。不淡化学术成果及其衍生物——职称等与物质利益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就无法根除科技论文中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2.4现代信息技术为论文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信息来源广泛化成为现实。同时,由于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信息复制的便捷化。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查询、了解国内外各行各业最新的动态,获取各种最新的信息资料,充分享受信息化所提供的种种便利。传统途经无法获取的信息,通过网络可轻松获取。因此,获取信息方便、复制信息容易的信息便捷化手段,为抄袭、剽窃者提供了“技术保障”。从互联网上下载论文,进行简单的“粘贴”,再略加“修饰”,一篇“标准的”论文在数小时内就可轻松“完成”。不细心研究,这样“高质量”的论文,很容易骗过编辑的眼睛。通过发电子邮件,同一篇论文发往多个科技期刊的邮箱,轻轻点击鼠标,在瞬问就可完成,而且成本趋于零。不管期刊编辑部是否采用,作者手中都握有“主动权”:“此处不留人,白有留人处”,总会有其他的编辑部“青睐”的。,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既要处理大量的来稿,还要辨别稿件的“真伪”。

2.5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淡薄难以解决论文不端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间,没有颁布过正式的著作权法,虽有政府文件规范与著作权有关的行为,但由于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知识产权认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90年9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2年顺利地被接收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成员国,2001年10月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年l1月我国加入WTO,自然成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国,至此我国的著作权立法进入快车道。然后,人们对著作权还未形成不可侵犯的“私权”意识,把剽窃抄袭行为认为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未上升到侵犯别人财产的法律高度。

著作权是著作权人的私有财产,根据《宪法》中规定的“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权”,“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著作权人的作品(论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46条之规定,剽窃他人作品属侵权行为,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遗憾的是,至今尚未认真执行,举报、处罚案例寥若晨星。

3、论文不端行为的不良影响

很多人认为“论文代理”不仅是造假,更是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和学术氛围。在模式化、套路化、功利动机的驱使下,大量毫无新意、相互抄袭的“垃圾论文”充斥各种专业期刊。这与目前推行的学术评价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3.1有害于良好学风建设

科技论文不端行为的蔓延,会造成学术泡沫和学术竞争的恶性膨胀,导致科技出版人力、物力及资源的低效率、高浪费,科学研究的高投入、低产出,损害学术研究的声誉,使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贬值,使正直善良的学者的尊严和权益受到损害而蒙受不白之冤,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

3.2制约科研队伍的发展和科研人才的成长

科技论文中不端行为的蔓延会腐蚀学术研究队伍,阻碍学术人才的成长,进而断送我国科技界来之不易的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中国科技界迎来一线的发展曙光。由于领导者、决策者的历史局限性,对科学技术缺乏足够的正确的认识,加上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科学技术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也就是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我国的科学研究却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才真正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今天,我国科技界取得的成绩,可以说是用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流血牺牲换来的。虽然我国某些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但整体水平并不高,如果我们不珍惜今天的发展机会,任由学术道德失范发展下去,将导致我国科学研究发展缓慢或滞步不前,使我国原本就不牢固、不普及、十分脆弱的科学精神土崩瓦解,经过数代人呕心沥血积累的科技队伍也将出现“溃不成军”的局面。。。

3.3影响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

科技论文不端行为的蔓延会阻碍我国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影响我国学术界与国际的正常交流。仅以近几年的“SCI大师”为例,武汉某学院的一位教授,2003年共发表65篇SCI论文,平均不到一周就发表一篇SCI论文,成为2003年度中国SCI论文最多的作者。浙江某大学一位博导平均不到2周就发表一篇SCI论文。东北某大学有一对教授夫妻,平均一天就发表一篇SCI论文。某高校还有一位院士,10年来竟然发表SCI论文500篇。一篇篇SCI论文在这些“大师”手里如此轻松出炉,这样的SCI论文的学术水平可想而知。

3.4阻碍民族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影响科技创新

论文不端行为使科技论文不再是创新研究成果的总结,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有的论文在相当程度已经异化。最为严重的是,科技论文不端行为也会从深层次上影响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破坏作用,影响科技创新,遏制民族思维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据一所理工大学科学行为研究小组的一项校内调查,有25.7%的导师曾发现硕士生论文有抄袭现象;反过来,有16.3%的硕士生认为其导师有伪造实验数据行为,17.5%的硕士生发现过导师剽窃他人成果。虽然这一调查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如果这样的现象进一步蔓延,我们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会强吗?

4、期刊界遏制论文不端行为的对策

论文不端行为现象是对科学事业的亵渎,制止和约束论文不端行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齐抓共管。一要通过法律手段以根除产生论文不端行为的社会环境;二要加强教育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品质;三要改革评价体系以“以文论才”的学术风气。

学术期刊作为可能潜伏论文不端行为的科技论文公开化的传播媒介,如果不为论文不端行为现象提供滋生的土壤,就不会有今天的肆意泛滥。净化学术环境,遏制论文不端行为发生,学术成果公开化的把门人——编辑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承担控制论文不端行为重要任务。

4.1树立依法办刊的思想

在论文不端行为不断发生的今天,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树立依法办刊的思想,充分认识到科技论文中的论文不端行为对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声誉影响的严重性,始终将抵制、约束论文不端行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用《著作权法》、《专利法》、《科技进步法》等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和《科技期刊作者、审者、编辑工作准则》等道德规范来约束、规范作者的学术行为,约束、规范编辑的出版行为,提醒和规范审稿者的审稿行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避免遭受版权纠纷或法律制裁的后果。当前,尽管有些编辑和审稿者认识到了论文不端行为现象的危害性,但我国科技期刊界依法办刊的意识还不强,如稿约中很少对学术道德提出要求。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稿两投或多投问题,也与我国期刊编辑的法律意识和学术道德意识不强有关。因此,迫切需要树立依法办刊的思想,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和抵制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

4.2端正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科技期刊作为“商品”已被推向市场,经受着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历练。作为科技期刊,是走打造品牌期刊之路,还是掠夺性经营期刊资源,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选择。要打造品牌期刊,必须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注重提高期刊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这是长洽久安的生存发展道路;掠夺性经营期刊资源,来稿照登,只求眼前“大利”,不顾及期刊质量,从长远看这是“自造出局”。前者的经营理念是千方百计遏制论文不端行为发生;后者至少是对论文腐败的现象视而不见。因此,必须端正科技期刊的经营理念,不为暂时的利益所驱使,不为产生论文不端行为提供载体。

4.3建立和完善论文学术审查制度

建立和完善论文学术审查制度是遏制论文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作为期刊编辑工作者,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假冒伪劣论文是如何钻我们的科技期刊的?我们决不以期刊质量和生命做人情,不给论文不端行为者可乘之机。

一是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之前得到所在单位学术道德委员会的推荐函,必须认真审查署名、内容是否真实,有无一稿多投。

二是期刊编辑部要坚持和完善三审制,建立一支由学术水平高、学术道德高尚的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审稿人队伍,要求审稿人在审查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的同时,重视对作者学术道德的审查。

三是强化编辑部的查重制度,充分利用有关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有无重复发表或抄袭。

四是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出台论文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并根据情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惩罚。

4.4加强期刊编辑工作的监管

加强学术期刊编辑部内部的工作管理,可以减少科技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

一是要激发编辑的荣誉感、责任心和上进心,树立严谨正派的编辑工作作风,把好人情关。

二是在期刊中开设打假论坛,加强舆论监督。

三是对既成事实的论文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决不讳疾忌医,姑息迁就,随时给予曝光,并在一定时问内不刊载其论文。

四是编辑部应该强化工作管理,建章立制,提高编辑工作者识假、打假积极性,应对发生的论文不端行为追究编辑责任。

五是强化编辑工作者的精品意识,对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论文坚决不予发表,杜绝信息泛滥、垃圾信息。

4.5提高编辑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道德素质

对于科技论文不端行为,如果编辑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并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很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论文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编辑工作者学术水平和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术期刊对论文不端行为的抵制程度。

对当前学术界存在的论文不端行为,编辑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要成为本学科的专家,慧眼识假;努力学习编辑业务知识,要成为编辑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强道德品质修养,要成为拒绝不良论文发表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