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正确引导基础教育学术论文价值取向

2015年09月03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基础教育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估,根本目标在“科研兴教”,尤其在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树立学术自信,学会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果,关键在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引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的方向目标、行为方式具有其他部门和机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影响,可以大有作为。

(一)发挥课题规划的引领作用

“学”者,见识、理论,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术”者,方法、能力,即解决“能不能做”、“如何做”的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现实问题是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教育界应当鼓励一线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问题提炼、转化、整合为研究课题。事实上,一线中小学教师才是天生的研究者,因为他们早就站立在、扎根在孕育教育真知、真理或真谛的地带———活生生的教育实践的地带。这一“活”的地带,也恰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创造的“源头活水”。教育科研规划部门要适当调整课题立项的标准,降低课题申报的门槛,激发教师研究现实问题的兴趣与自信,从而引领、驱使教师沿着明确的方向,深入实践,持续研究,并收获成果。

(二)培育自觉深思的教育理性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教育现象、感受、故事,往往是朴素的道理或零散的“珍珠”,而其背后的概念、原理、思想,则是串起“珍珠”所必需的教育理性。教育界应当充分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机会,在教育学者、高校教师的指导下,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使其理解并掌握经典的教育术语、原应该”,以自觉深思的教育理性,提升其研究成果的启发、借鉴作用及学术价值。

(三)倡导规范严谨的学术表达

写作学术论文,理论思辨,高头讲章,文献扒梳,钩沉索隐,实证把握,数理分析……都是不可或缺且值得去做的愉快而严肃的工作。规范严谨的表达,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传承的必要条件。一篇论文,若能结构完整、要素齐全(如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研究方法新颖得当,逻辑严谨、论证完备、论据可靠,语言流畅清晰,撰写规范,方可实现其传播效果与传承作用。教研部门及学校与学术期刊的合作,不能仅仅为了获得论文发表的机会,而应当把编辑“请进来”,对尚未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做现场诊断,即时修改,了解编辑加工的过程,并在交流讨论、举一反三中收到“授之以渔”的功效。

(四)加强学术评估的组织领导

作为基础教育学术论文质量评估主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切实加强对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一要优化评委专家库的构成,建立严格的评委遴选与退出机制,增强同行评议的专业性、公信力及效度,使同行评议结果与文献计量结果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二要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与相关科研、出版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基层及作者本人的信息沟通、反馈,运用最新学术评估科研成果及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日常数据采集、等级鉴定工作,力求超前建档、及时更新。三要发扬学术民主,多方征求意见,在清晰界定论文文体的同时,适当放宽对论文发表载体等级、篇数的硬性指标要求,把硬性指标与综合量化有机结合。涉及职务晋升的综合考评,对有见地、有思想、有创造的非论文体教师作品,要适当量化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