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编审应严谨规范
2015年09月0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联系正文对参考文献综合编审
因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故在编审过程中不能视其为论文的附属部分,仅满足于作些简单化的形式处理,而需将两者作为一个紧密联系体来加以考虑。
联系正文进行参考文献的综合编审,大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正文基本内容,考察参考文献与其研究背景的吻合情况;二是利用参考文献所提供资料,对正文主要观点及公式数据的准确性等进行验核;三是通过相关拓展检索,针对正文及参考文献在编审过程中所存在疑点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判断。
由此可见,采取参考文献与正文联系的综合编审,利于发挥参考文献的功能作用,提高科技论文的整体编审质量,从而确保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准。
2.高度重视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促进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术期刊的编排格式及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家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标准规范。
如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于1991年推出了《科技期刊编排格式标准化专辑》,国家也于1992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的推荐标准[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1998年制定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5],2005年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05)正式颁布[6]。这些标准规范是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著录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的贯彻执行,为期刊数据库的建立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为科技信息的快速检索提供了重要渠道,可大幅提升科技论文的学术内涵和期刊的科技交流作用,同时也更利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
毫无疑问,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是做好科技论文编审工作的重要一环。同时,为使参考文献的相关标准规范得到严格执行,期刊界的专家学者们也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然而,在来自各地作者的论文原稿中,因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其参考文献的著录往往存在着一些纰漏和错误,这就需要编审者依据标准规范对参考文献逐条进行对照分析,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3.认真分析原稿参考文献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来稿情况的梳理和分析,可将作者原稿中参考文献方面的常见错误及产生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用而不引,即在论文中实际引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做参考文献的标著。如所引用的基本论点、重要公式及数据、图表等,在论文中不标明具体的资料来源。这种情况往往与作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对参考文献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有的还因作者在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过程中,相关资料的准备不扎实,如只是提取记录了资料中需借鉴的具体内容,而没有将资料的基本信息一并保存;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作者有对所引用资料刻意回避标著,以便将其作为自身一手材料直接使用的目的,而这种剽窃行为正是论文编审中需特别加以注意和防范的。
(2)引而不当,这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特别是论文要点参考文献的选用欠确当。如对重点部分的资料来源体现不明确,反而在一些枝节性内容上引用大量的参考文献;对一些主要论点、基本数据等关键资料的权威性、新颖性所把握不够,如对某些全国性或行业性的矿产资源、加工产品的产销量等数据,在资料来源方面未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没有查询引用较新的、权威机构公布的统计资料,而是简单地利用手头已有的、多年前的零散资料,由此也使论文的时效性和学术水准受到严重影响。
(3)引而有误及引而不全。有的作者由于对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要求和所引用参考文献本身的情况不熟悉,在著录中往往张冠李戴或随意处置,如将期刊的总期数标为卷数、将出版的月份标为期数,将文献的出版者和作者混淆;有的作者对论文写作不够严谨,参考文献存在引而不全的问题,特别是专著或会议文集的出版者和出版地,期刊的年、卷、期及文献起止页次等,容易出现漏项或顺序混乱;个别作者甚至将所引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直接作为本人论文的参考文献使用,由于并没有真正查阅一手文献,以至将原参考文献中的明显错误也全盘照搬,以误传误。
此外,由于某些类型文献有其特殊性,在作者来稿的参考文献著录中也容易出现错误。如:外文文献中人名、地名的标著不合规范,会议文集二次析出文献的文集名、文献名及其著者、编者、出版者区分不清,网络电子文献的下载网址、发表日期及专利的专利国别、专利号及公布日期等也常有遗漏。同时,作者在参考文献著录中还可能因笔误(打字输入有误)而产生一些重字、漏字、错别字或错误的符号、数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