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的基本形式及注意事项
2015年09月1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目前,摘要的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摘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摘要太过简略,不能独立成篇,信息含量与论文信息没有达到同等量,难以反映论文内容,名称不规范等方面。因此,作者和编辑应认真领会摘要写作的要求,强化编辑重视程度,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1)摘要的撰写根据其性质和作用不同,可有3种基本写法。一是指示性摘要。即摘要的写作主要在于介绍论文研究考察的对象、目的、方法和主要结论,而不给出具体结果。其作用是说明性的,故难以替代原文,但读者可从中了解到原文的研究方向及范围,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原文。指示性摘要适用于主题过多,内容复杂冗长的文献。
二是指导性摘要。即对论文内容作交待概括和完善浓缩的小短文。它侧重于“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叙述,尤其是向读者报道论文的创新结果,独特见解和新颖方法等。指导性摘要适用于论题单一、集中的学术论文,一般为学术期刊所刊发的论文所采用。
三是报道———指示性摘要。融合报道性摘要与指示性摘要的写法,既报导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又概述论文研究的成果,简明扼要,统领全篇。这种摘要适宜于仅有必要对原文的基本成分作报道性介绍,而对其他次要内容以指示性语句来表述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报道性摘要所负载的原文献的信息量大且较为全面,一般可代替阅读原文,并能够不加改动地出现在二次出版物上,因而参考价值高。所以学术期刊刊发的论文大都采用这种摘要形式。
(2)然而在我们的编辑工作中,经常看到一些来稿的作者对论文摘要的写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往往是应付了事。如作者对文献内容、文献类型、信息价值认识不够,将本应写成报道性或报道———指示性的摘要写成了指示性摘要,致使内容过于简单、笼统、空洞,没有突出作者创新的内容等等。有时编辑在对论文审读加工时,对摘要工作也重视不够,没有做到严格把关、字斟句酌,致使已出版的论文摘要仍然存在种种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学术论文的摘要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注意以反映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为主,避免喧宾夺主,在摘要中介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或其他相关该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材料。要排除在本学科领域中已成定论的内容,着重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二是注意开门见山,直接接触实质性内容。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应避免绕弯子,作空泛议论。尽量以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多的定性定量信息。
三是摘要写作多采用判断、肯定为主的陈述语句,尽量不用问句、感叹句,摘要中一般不应出现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序号、数字公式及化学方程式。
四是应注意摘要与引言、提要的区别。
五是形式上要求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大概在200~300字之间,不能过长,过长就不成其为摘要了;也不能过短,过短也就难以反映出必要的论文信息,同样达不到摘要的目的。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