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中材料鉴别取舍的原则
2016年02月14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许多材料,但这些材料不可能都能在我们要写的某篇论文中用上,因此要将这些材料进行认真研究、选择,寻找出其中最有用的材料。即对材料进行整理鉴别,使其化为己有。而对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取舍的第一步就是阅读。阅读的方法有略读、选读、研读等。
略读不是大略地看一遍,而是用快读法对检索到的文献首先浏览一遍,大致了解一下每一篇的内容。可先看两头,即先看摘要和结论部分。
选读是根据文献标题和摘要,确定主次,主要的先读,次要的后读,或只选取文中有用的部分读。有的文献如果与所掌握的文献重复或无新内容的,可放弃不读。
研读就是对重要的文献要重点阅读,充分地理解内容,并从中选取自己可用的材料,把有用的内容加以摘录,如果是外文文献,应译出;对一些重要的数据、结论,则应记忆。研读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地进行。对一时未能读懂,没能充分理解的,要反复阅读,直至把文献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来,完全理解为止。
阅读材料,要讲究科学性。最好是先读中文资料,后读外文资料;先读综合性资料,后读专题性资料;先读近前期资料,后读过去资料;先读文摘,后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
在阅读之后就需对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在整理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材料整理的若干原则,它们是:真实、典型、新颖、充分。
1.真实
真实,即要求资料必须是客观的、科学的、真实的和准确的。真实是材料的生命,惟有真实,才有价值,才能从中引出科学的结论;相反,虚假的材料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给研究和写作带来不良后果。
一篇论文里,只要一项材料不真实,尽管其他材料都是真实的,也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因此,材料一定要完全真实,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捏造。
研究者要以科学的态度来搜集材料,不带个人偏见,不先入为主,对材料的来处、出处、真伪、优劣都要认真鉴别、核实校对,使材料确凿可靠,有根有据。造成材料失真的原因很多,除了作者必须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第一手材料要反复核实。第二,第二手材料要来源可靠,多方考证。第三,要注意认清材料的真实性的性质,不以偏概全。切不可任意扩大范围,把一些非本质、非主流,只能说明局部问题的事实,扩大为说明本质、主流和全局的材料。材料的真实性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关键因素,它必须是正确可靠的,是从科学实践中获得并被证实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知识和事实。
2.典型
识材也就是要选那些最能说明本质、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典型材料能把事物具体化,把过程形象化,有最强的说服力。
要使材料具有典型性,就要深入挖掘,认真比较,精心选择。典型材料在学术论文中还要求点面结合,事实清楚,但不一定要有很具体的过程。
材料的典型性和必要性是一致的。必要的材料即按照课题研究和写作的范围去整理材料。材料浩如烟海,搜集材料要有明确的目的定向性。把自己湮没在一大堆有用和无用的材料中,反而事倍功半,一事无成。因此,只能根据主攻的课题去整理搜集相关的必要材料,而摒弃大量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以便集中研究课题和进行写作。
3.新颖
在识材中要求的新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选具有时代特征的材料,是近期出现、或发现、或运用的新动态、新信息、新思想、新事物。二是指有作者新感受、新认识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有新的发展。现代科学活动节奏快,效率高,变化大,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涌现,需要人们及时处理和运用。
在知识更新快、知识失率高的今天,更应该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的信息。新颖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新鲜感,而且能激活作者和读者的思维,使论述更鲜明深入。有的材料虽然比较典型,但是比较陈旧,如果继续使用,就会使读者感到厌腻。
新颖与否还有个角度问题,角度就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同一个事物,可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去论证。要从最佳论述角度来论证观点,还需要有充分的材料。
4.充分
充分,即要求对必要的资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所谓必要的材料,是指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资料、数据、观点和说明,以此作为充分的根据,来证明所作的结论具有颠扑不破的真理性。尤其是核心论据更要典型、周密、完善,才能角度别致、论证有力。否则,论据就会不新颖、不充分、不全面、不圆满,那么,论文的论点要么是老调重谈要么难以站住脚,或失之偏颇,难以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