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流向原因
2016年02月16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1、发表论文的客观要求
(1)科学家发表论文的目的可归纳为交流成果、获得科学发现优先权、促进研究深入、晋职及获取资金支持等。因此,只有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质量高的期刊上才能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研究成果获得同行关注与认可。
(2)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学术评价等形式鼓励科研人员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以提高其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科研人员也乐意将自己最好的论文投向国外有影响的期刊,这不仅是为了满足科研管理制度的要求,而且还能更有效地积累并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
2、自利因素
由于存在科研论文发表的压力,科技人员的自利性因素,无疑对论文发表产生影响。在学术圈,发表文章能帮助科研人员赢得研究项目,获得升迁、终身职位,得到高薪和学术声望,发表文章的压力也因此而生。为项目申报增加一篇文章以获得资助、为升职而发表文章,为找工作而发表文章等,不一而足。科学研究的竞争性也要求科研人员争夺首创权(在科学上只承认第一),而科学贡献的大小是通过学术成果、特别是学术论文来衡量的。不仅如此,持续获得研究资助意味着学术论文的大量产出,这些论文也反映了科研人员不断累积的学术声望;通过发表的文章,在学术界也开展了一定的宣传活动,使得科研人员能够招收实习者和青年研究者。
科研人员在经济社会中生存,同样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学术声誉,而且包括物质待遇;加上科研工作中的各种学术职务、职称等与物质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凡是有利于获得较高职位、职务的事项、活动等(或其代表的物质待遇越高),则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就越大。
科研环境中的规则、规范和约定的不完善,显而易见的逐利行为,科研道德约束性的薄弱,甚至学术道德沉沦的现象,这些对学术论文发表环节上的影响始终存在。
迫于发表的压力,也催生了科技期刊的某些现象。如将相关结果分成一部分发表,数据不作为整体而是拆分成若干部分单独发表。这种方式在同样情况下增加了发表论文的数量,让人觉得产出增加。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最小可发表单位”,指的是可用来写成稿件并发表的最少数据量。有的出版物还意外助长了这些现象。如快报、短讯、初步报告等栏目的设置,接受独立成篇的重要成果简述。如果长此以往,这种概要式发表模式大行其道,最终鼓励科研人员以尽可能多的论文来发表数据。这最终使得学术论文的质量大打折扣,降低发表论文的门槛,反过来降低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准和学术声誉。
3、科研评价的导向与推动
3.1科研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学术评价可以引导科研资源的分配,引导学术研究方向,营造公平自由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为重要的是,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特殊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其成果主要以论文及专著的形式发表,论文数量即成为在科研机构的学术评价量化管理中的常用指标,据此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奖励以及科研经费、项目的分配。与之相似的是,行政主管部门也将论文数量作为考核与评价所辖科研单位的量化指标之一。虽然公认论文数量上的比较应以论文学术水平相当为前提,并认为,同行评议是评价基础研究成果较合理的方法,但实际应用时,可操作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管理部门试图通过学术期刊的科学计量指标来间接判断论文的学术质量。
3.2科研评价导向性的推动作用及其负面效应。在我国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评价的导向性加剧了学术论文流向核心期刊和SCI、EI、MEDLINE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科研评价导向性的负面效应表现在:
(1)以论文数量代替质量,评价效果有失偏颇:以被SCI收录作为重奖论文的唯一尺度,这种导向的后果将是引导科研人员想方设法投中SCI收录的刊物,至于研究或论文的质量(特别是创新性)如何反而退居次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物质奖励本身并不一定能够催生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以医学为例,2000至2009年,我国医学工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医学论文由3774篇增加到20777篇,实际增长了4.5倍,但其中56.25%-67.94%(10年平均为62.09%)是发表在影响因子<3的期刊上,这些SCI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也只有5.87次,仅为国际被引次数平均值(10.57次)的一半。可见,我国医学论文的质量与国际影响力的上升远不及论文数量的增加。
(2)科研评价的导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术道德滑坡:在论文的产出方面,在单纯追求数量的学术评价机制下,数以百万计的专业人员为了职称和绩效发表文章,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学位、工作等而拼凑低质量论文,催生了无数学术泡沫,拆篇发表、一稿多投、共享第一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学术期刊的版面成为了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形下,有的学术期刊受利益驱动,以收取发表费为主要目的,完全背离了期刊的办刊之道,导致学术质量低,信誉度低,严重伤害了我国的学术创新和学术环境。《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在记者的曝光下,露出了没有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且在出售版面、大肆敛财的真面目,令人触目惊心。
4、科研人员的投稿偏好性
(1)对投稿期刊的客观评估:据报道,国内科研人员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如影响因子、总体排名等计量指标)的排名非常关注,对期刊声望、审稿质量等也非常重视。国外的研究结果与之类似,认为期刊声誉是作者最为关注的因素。国际学术和专业学会出版者协会(ALPSP)的研究发现,投稿作者认为,期刊的学术声誉、论文发表时滞和读者群是体现科技期刊质量特征最重要的特征。
(2)对国内期刊的评价不高:调查发现,国内学者认为本土期刊的质量虽有一定提高,但仍未达到明显的程度,甚至有人认为期刊吸引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越来越低。部分原因是:科研管理部门将SCI、EI等数据库期刊收录论文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国内大量高质量的论文流向了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国内期刊的优质稿源大受影响,所发表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严重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