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谈学报类论文形式要求的得与失

2016年04月12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内容是形式的内核。二者之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为表达内容服务才有实际意义。否则,本末倒置,得失会相悖。例如,我记得小的时候,人们串亲戚,往往会买一包点心带上作为礼品。店员取一张麻纸,称好点心以后在麻纸上摆好,用麻纸包起来,上面再盖上一张印有字号名物的红纸签,然后用纸捻成的绳子扎起来。这包装,这麻纸,这红纸签,这纸绳,就是点心这个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势恰到好处,相得益彰。现在不同了,你不妨看看每到中秋节的月饼大战,内容的变化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下子,可在包装形式上的变化令人吃惊,出的那点子,下的那功夫,数都数不清,月饼的价格贵得都吓死人,它贵在哪里?实际上都贵在外包装这个形式上了。人们买月饼哪是买饼,实则买包装。

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也有这么一个形式问题。学报上的论文,基本上是学术论文,同高等院校的学科,或在教上,或在学上,或在研究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目的主要是反映教学、学术、科研的研究与发展的成果,意在公开与交流,以便某种新知能够得到检验、推广与发展。由此可见,提出这个“学报类论文”的名称,还是有其必要的。

但是,学报类论文仍然是一个总称。它下边还应有更小更细的纲或目,比如理科、工科、文科,数学、物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不同的类,不同的纲,不同的目,不同的科,不同的学又各应有适宜于自身的独特形式。它们的形式是不应也不能硬性划一的。

学报论文在形式上,经历了一个:无形,渐而有形,各有各的形,有大致的形,一直到今日的有固定的统一的形式要求这样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这样究竟是好还是坏?笔者看来,恐怕这不是一个好与坏的问题,大概应说是一个得与失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说现在吧,现在学报类论文的固定的统一的形式要求是什么呢?归纳起来,约有以下组成部分:①文章标题;②作者姓名;③作者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④摘要;⑤关键词;⑥、中图分类号;⑦文献标识码;⑧文章编号;⑨正文;⑩收稿日期;1作者简介;12注释;13参考文献;14责任编辑;15文章校对;16英文译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

看到以上罗列的这长达16种的部件,您有何感想呢?有人要说:这是没办法的,客观需要,上级有规定,你还能不这么做?是的,我也在做,并且还想把它做好。可是,我的心里总有不安,这是何必呢?经过高人指点,原来这是为了上机上网的需要,是提高刊物稿件采编率(进而也就是知名度)的需要。但这理由只反映出问题的表面,那么实质又是什么呢?实质是人对物的屈服,是机器对人的制约,是人对虚荣的膜拜,是人对欲望的追求。

现在的学报,为了同国际接轨,不管人力、财力、物力如何,都在争改大版、豪华版,想把蛋糕做大做精,花的力气确实不小!可是,你接上轨了吗?有谁认可你了呢?你的投入与你的获益统一起来了吗?而今,利益尚未看到,损失却不小,光这学报类论文的新的固定的统一的形式,就把改大改豪华的投入,一下子全抵销了。原来一篇五千字的文章,有三个页码,挤一点,也就发出去了。现在不行了,有了这十几项硬部件的形式组成,一个都不能少,不拿出五个页码就发不了。扩大的版面,增加的页码,全被这新形式吞吃了,这叫做硬损耗。自从这种办法实行以来,读者拿起装帧美观豪华的学报一翻,就摇头了,因为里面的文章,真正的正文不长,但文章前后的穿靴戴帽,罗里罗嗦一大堆,翻几页又这么一大堆,又翻几页还有这么一大堆。于是,想看文章的兴致和趣味,一下子全没了。这可以叫软损失,或叫隐性损失。这种软损失比前边说的硬损失更可怕!

这种变化,大约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到了1998年,我国的信息化急速发展,网站到处揽生意,诱使学报上网。办学报的以为这样一上网自己的刊物就可以出人头地。于是就纷纷咬钩。(当然,有的也是迫于无奈)学报研究会抓住机会,为适应这种需要,制订规范,要求学报的论文形式划一。通知一发,上下齐动。可以说,不只是现代化的推动,而且还有商业利益、沽名钓誉动机等等的诱使,全国大大小小的学报类论文,从形式上以飞快的速度就克隆成同一副面孔了。其利究竟能有几多?不得而知。可是其害,却把学报的一点本就无多的活力与活气,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全都牺牲完了。这代价真是够大的!

由此看来,学报的形式还是以朴素朴实型的为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阶段,那形式要求大致是:①文章标题;②作者姓名(也有同时标出工作单位的);③正文;④注释。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本色、简明、实用。读者读学报类论文,首先是看标题,估计其题旨合不合自己的需要或口味。这一项不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少。第二看作者,看看认识不认识,知道不知道,喜欢不喜欢。这一项当然也不能少。第三是看正文,这当然是主要的。读者的得或失、同意或反对、有启发或无收益,全从读正文中产生。这是论文的主体,不必说它也不能少。最后就是注释,它是正文的辅助物,有的读者会看,有的读者不会看,作者可酌情设置,但忌繁琐,多了、长了,会影响正文,故不可喧宾夺主。至于参考文献,有了注释就不必有,可省点版面给他人,也可以避免惹得读者眼累。

实际上我评论现在的学报类论文形式上的得或失,我也并不是主张一切回到以前的老样子去。搞一刀切、绝对化,是不对的。像现在这种把学报类论文的形式统一化固定化的做法,我也觉得不完全合理。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松动,不要把搞不搞这种形式作为审核评定刊物的标准,应该给予编者一定的灵活性,造成一种宽松的局面,这样学报才会变得有活气和活力。

不同类不同科不同纲不同目的学报类论文,在形式上应作相应的区分对待。例如生物、物理、化学类的论文,往往是从长期的实验观察记录研究中提炼出的智慧的结晶,对于这类论文,“收稿日期”一项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这个时间的先后有可能会影响到它在学术界的成就与地位,这有一个专利的问题,还有一个奖项应该发给谁的问题。对此,编者就应该特别尊重这一类论文的这一特殊部件,应当使收稿日期成为该论文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推及到全部学报类论文,不论写什么研究什么的,都把论文收稿时间作为必不可少的部件来对待。这就陷入了机械论,不足取法。

内容与形式,内容是决定性的,形式是从属性的。就如一件珠宝,自然应有一个存放它的盒子。盒子装珠宝。价值连城,这价值主要在于珠宝,而不在于盒子。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嘲笑的就是这种取舍失当、舍本逐末的傻人傻事。我们自然不能再干这样的傻事。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报,内容正在受到形式的冲击,难道还不应该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