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原则
2016年04月17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一样,也有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可以使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别于其它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并使之得以顺利地进行。我们认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制度的建立,措施的采用都应以达成目标为前提。学位论文的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论文的完成要经过多个环节,具体的保障措施无疑要落实到每一个因素和每一个环节之上,这样,在保障目标和具体的保障任务之间就可能出现相互分离的倾向。在实际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制定一项政策或采取一种措施仅仅是从某一问题出发,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没有将问题的解决与整体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缺乏全局观念和目标意识。这样,往往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又不得不再采取措施解决之。结果,目标淹没在问题之中,问题取代了目标,保障也就失去了方向。所以,在保障开始前,要有明确的保障目标,还要明确达成质量的每一环节的具体目标,并让参与保障的所有人员了解和掌握,使所有人员都能以目标为导向,自觉朝向目标而努力。
2.过程性原则
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审查和答辩出来的。要实现高质量,就必须从学位论文质量形成的源头开始,对整个形成过程进行监控,这就是过程性原则的含义。前面已提及,质量保障中融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而全面质量管理是针对传统的质量检查式管理的不足而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质量检查式的管理是一种暗箱式的管理,只是在输入和输出环节设立质量检查人员,结果人们发现,尽管检查成本在不断增加(检查人员增加),检查出来的不合格产品在不断的增多,但产品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改善。所以,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程监控,从源头开始,拒绝将低品质作为资源,并将问题消灭在它出现的地方,使之不能到达质量检查人员那里。在以往的学位论文管理中,我们比较重视学位论文的结果评价,一种较普遍的观点是将提高论文质量的希望放在严格论文审查和答辩之上,期望通过一定的“淘汰率”来实现保证质量的目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质量检查式的保障作用是很有限的,在我国特有的重人情“国情”之下也难以实现。即使能彻底实现,高淘汰率必将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这当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应是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所要树立的信念,而全过程质量监控则是必然的途径。
3.全面性原则
这一原则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①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的直接目标是达成论文质量的提高。但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保障的目的应是达成研究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要着眼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服从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目标。要防止片面性,克服为保障论文而保障论文的倾向,要将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纳入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内。②全员参与是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人,其思想、行为都会对研究生的成长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态度、工作作风和人格的养成。不言而喻,这将影响到学位论文的质量。所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质量文化和组织氛围,培育起人们的质量意识和奉献精神,相对于保障制度和程序的规范化,可能更为重要。
4.开放性原则
这是由质量保障中多维利益主体的存在决定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不应该也不可能由学校自己承担,国家、社会都会对保障过程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从系统的角度讲,学校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国家、社会进行能量的交换,才能保持系统本身的活力。
而事实上,正是由于外部力量的介入,才促成了高校内部组织化的质量保障活动。国内外的质量保障实践都显示出,外部的压力有利于高校内部质量信念的增强。因此,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通过外界干预和社会评价来促进高校内部保障活动的开展和深化,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位论文乃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
5.不妥协原则
在论文质量保障中,质量应成为唯一不可变通的教育理念,这就是不妥协原则的实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实际中,常常有着质量妥协于其它因素的情况。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刚性的毕业时间和论文质量间的冲突。我国研究生的毕业时间是统一规定的,一般不能延期毕业。为了能按期毕业,研究生及其导师往往避免选择难度大的课题,以求能按时完成学位论文;在论文评审和答辩中,论文审查者和答辩委员会有时也考虑到研究生已经做过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而对论文质量并不强求;质量屈从于“人情”也是一例。“质量第一”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就确定的原则,对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而言可谓老生常谈,然而,遗憾的是,一旦遇到外在的压力,首先牺性的就是质量,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一个症结。所以,以质量为自变量,其它因素为因变量是学位论文质量保障需要强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