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2014年01月10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我国迫切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培养精英人才这两个目标下实现平衡发展,而本科毕业论文就是检验两个目标是否达成的“试金石”。本科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要有一个综合性的知识考核,毕业论文环节的设立就是承担这一职责。为此,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就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大学以及师生和社会的集中关注点,先后出现过“存弃之争”、“实践代替”、“报告代替”等等引起争论的话题。在大学逐年扩招的时代背景下,本科毕业论文也确实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总体来看,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实践中,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证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困扰大学的一个难题,其体系建设缺乏可执行性的本土化成果,其实践则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和得过且过。如何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出发,挖掘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瓶颈,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需要整个教育界进行思考的问题。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要求充实本科毕业论文内涵,增强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对此明确提出:“进一步端正学风,强化对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今后,教育部将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作为高校的一项评估指标。”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毕业论文全程考察评估也提到议事日程。近年来,全国各高等院校都认真贯彻教育部的要求,并着重抓了下述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指导教师素质提升。近年来,教育部和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或举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培训项目,或由各高校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外专家来校传授经验。并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联系起来,为指导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提供一些优先的措施安排,以提高教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积极性,进而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部分高校建立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细则》,在其中着重规范指导教师的责任和工作内容,特别是将奖惩措施进行了明文规定,对促进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有了较高的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高校利用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校访问学者计划,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派遣到国内知名高校,从名师、学先进,因地制宜引进成熟经验并加以修改,形成了适合本校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章程,也提升了教师本人的能力。

二是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参与主体的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是师生双方互动最为频繁的阶段,而且学生对专业知识已初步掌握,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深化。为了帮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论文从选题、研究、写作到最终定稿这一系列过程的切入点,很多学校纷纷对教师所应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期间研究、学习工作量的考核也有明确的规定。在建立严格规定的同时,各高校也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师生双方从选题、撰写、论文成果发表和实际运用方面合力进行探讨,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成果分别给予师生双方奖励,营造出良好的研究和论文指导氛围。有高校仿照教育部设立的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制度创设“本科毕业论文佳作奖励制度”,每年从本科生毕业论文中选取若干篇优秀论文,通过本校专家和外校专家的匿名评审,给予师生重奖,并对有意愿进行深造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进行跟进培养。

三是探索本科毕业论文与创新实践的结合模式。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锻炼,是一次规范的科研训练,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如何进行研究和学习。目前国内高校在本科毕业论文阶段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理论验证模式,就是在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先由教师为学生定题,在学生完成理论论证后,寻找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引导发现模式,就是通过让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发现、解决一些理论的应用问题;创新实践模式,就是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协助,发现、解决新问题并给出理论见解。

四是营造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氛围。近年来,各高校都在营造良好的本科毕业论文氛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了加强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能够满足“引导发现模式”要求,甚而达到“创新实践模式”的水平,有的学校从大一阶段就开始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尝试将创新学分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以推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根本性提升。有的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科协、社会调研等校园、社会活动的作用,营造多层次的论文评比、指导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是注重学生追踪学术前沿。各高校在本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要求中着重提出,本科生要根据当前学术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设计选题,或应用先进的研究方法探寻更优的解决方案。此要求的考核标准较多采用了对外文参考文献数量的要求,并要求学生翻译与撰写论文相关的外文文献,既考察了学生对外语的掌握能力,同时也强制性地保证了学生对于前沿领域的跟踪。如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英文文献的翻译,并在毕业论文中引用此文献作为主要理论或方法来源,此外还要保证论文的参考文献有25%的英文文献。

截至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初见提升,同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客观而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工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瓶颈问题。

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瓶颈

学生规模扩大,而师资、培养条件难以匹配。2011年高校招生675万人,是1998年的5.8倍。同期师生比由1:4攀升到1:20,造成教师教学工作量激增近5倍。另外,图书资料、实验室、教学设备等资源难以满足学生需要。目前各高校处于招生规模扩张和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两难之中。有人认为,当前我国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提升应处于从属地位。这就导致仅要求学生完成所必需的学分,却忽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些高校采用高师生比和降低论文要求的办法应付扩招带来的难题,这不仅忽视了毕业论文撰写应该得到足够的教师指导,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就业压力大,而降低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在时间上同求职时间重合,毕业论文多在最后一个学期,此时学生找工作阶段,无法安心做论文。学生也会认为学校会网开一面,主观上也不认真做论文。特别是国家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催生了学生“被就业”的现象。由此可见,在就业压力面前,高校有关毕业论文的管理面临着就业困境的考验。同时,非科研单位的用人取向主要倾向于学生的毕业学校与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学术水平。这也在另一个角度降低了学校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论文难以学以致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时,应把社会价值摆在首位。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题目,如城市发展规划、学校布局调整以及城市交通管理等,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许多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为问题解决提供观念、思路与对策。但实际上毕业论文选题通常由导师提出课题方向,然后由学生选择,而学生在选择时又尽可能选择参考多的理论性题目,这就导致学生选题“大而空”,远离社会实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

毕业论文质量考评机制缺失。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不能用一般教学的考评机制来衡量这一过程。但毕业论文只是一个课型,没有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界定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目前,各高校普遍缺少专门的质量考评体系,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特别是在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缺位。在今天学术道德屡遭非议的背景下,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考评机制中对学生研究的基本道德的要求稍显不足和空泛。

三、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首先,明确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本科毕业论文目标应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专业目标,要求扎实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系统学习研究方法,着重关注知识的运用情况;实践目标,要求掌握所撰写题目的最新进展,设计出实用的研究方案,完成实践任务且做好归纳整理;能力目标,要求在完成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和深化问题,给出新问题的解决思路或更有效率的解决办法,强调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这三个层面中,专业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终极,实践目标则是保障。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目标做出权衡。

其次,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培养条件。论文质量受限于指导教师水平和培养条件完备程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需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队的导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储备。一是要建立健全导师培训机制。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掌握前沿理念与方法、熟知国情和学生情况的导师。二是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环境方面,要从舆论、重视程度、经费等方面,为导师提供有利于指导的氛围,营造出让教师能够指导、愿意指导的激励环境。要建立导师档案库,不断扩充师资储备,让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事业。三是在培养条件方面,继续加大图书、期刊、实验设备和学术平台、基地等方面的投入,让学生有条件去展开探索性研究工作。

再次,培养学术精神,以实际需求为导向。要推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稳步提升,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具备学术精神。一是各高校在其《学生手册》中,应该明文规定本科生毕业论文不得抄袭,选题需从具体实践中来;二是将在研究生中实行的论文匿名评审制度扩大到本科毕业论文审查中,事实证明这一制度使大部分研究生在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不敢有半点懈怠;三是本科生的开题报告会邀请校外学者参加,并实行导师回避制度,开题报告没有通过的学生,不能开始论文写作。要让学生所做论文学以致用,就要进一步推进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基地化和稳定化。具体而言,根据专业不同与毕业去向差异,为学生提供学术型和应用型实习、实践机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设计、完成实习和实践任务。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提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够使其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激发创新能力的生成,从而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为其毕业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考评机制。论文质量的提高始终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为此,各高校应该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创新能力出发,建立一套契合自身水平的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考评体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毕业论文各环节进行长期有效地监控。在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定期抽检上,要建立严格、科学的遴选机制,对拟担任导师的教工进行岗前评定、每年考评,实行导师资格认定制度;加强论文指导卡(任务书)审查工作,要求记录教师指导日期、指导内容和形式,并将其与毕业论文一起交系办。在学生研究过程和论文的考核方式上,要注重对学生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从论文选题看,应将考核重点放在题目来源上,选择应用型题目要求立论新颖程度、与社会问题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程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而选择学术型题目要求能跟踪学科领域中的难点或前沿问题,并能够将问题带入研究生阶段开展后续研究;从研究过程看,应注重考评学生参与实践或追踪学术前沿的情况,改变“证而不实”、“创而不新”的尴尬局面;从论文撰写看,着重考评抄袭问题和学术规范严谨性情况。另外,要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盲审制度,先由评审人(最好是外校教师)进行“双盲”评阅,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为使成绩评定达到客观、公正,各专业还应建立成绩评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指导教师评分项目分值和答辩组评分项目分值及二者在总成绩中的百分比,做到成绩评定不偏不倚。答辩工作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对各组答辩成绩进行综合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