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撰写教育论文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

2014年02月09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黄泽茂去年《广西教育》第4 期“编者与作者读者” 栏中, 曾刊载我的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精心提炼力求翔实》。该文是就来稿中的人物通讯、经验总结等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谈谈个人想法的。我在工作中还看过不少教育理论研究的来稿(即教育论文) , 感到这类来稿同样存在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主要是缺乏理论深度和色彩, 未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证, 因此可用的比例较低。笔者认为, 要探讨教育理论, 撰写好教育论文, 应该特别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理论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性, 即理论深度和理论色彩。所谓理论深度, 就是对所论述的问题要深入研究, 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发掘,提出独到的、有见地的见解, 而不是人云亦云, 泛泛而谈。只有道别人之所未道, 才不流于肤浅, 才可能有新意和深度。所谓理论色彩, 就是对问题要从理论上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证, 而且语言逻辑性强、准确有力。

理论深度和理论色彩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融为一体的。通俗地说, 教育论文要有理论性, 要像论文的样子。现在来稿中存在的主要毛病: 一是照抄有关文件多, 二是缺乏理论, 随便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要改变这种状况, 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就应当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 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不但要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理解其精神实质, 而且要学习教育、心理、管理、社会、伦理等有关科学理论, 不但要研究我国教育科研的新成果, 而且要研究外国教育科研的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 外国教育科研的新成果不断传入我国, 我国对教育各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新的突破, 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各种科学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有志于从事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论文的同志, 只有认真学习有关理论, 善于吸取当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 使自己具备较深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广博的知识, 才能写出有理论性的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但应该指出的是, 绝不能滥用外来的理论、概念。有些作者为了追求时髦, 对自己似懂非懂的外来理论、概念, 也牵强附会, 生搬硬套, 故弄玄虚。结果, 弄巧反拙, 不是牛头不对马嘴, 无法阐明问题的实质, 就是形而上学, 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这种现象, 现在报刊上屡见不鲜, 在来稿中也是存在的。我们应当摒弃这种不良的学风, 严谨治学, 严肃写作,力戒浮躁, 重视质量。

二、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证

教育理论文章与其它论文一样, 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结论。也就是说, 要提出论点, 对论点进行论证,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结论, 或提出作者的见解、主张。

一般说来, 来稿的论点都是比较明确的,且多属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间题或热点间题, 有着较强的针对性。但不少来稿对论点的论证欠充分,因而缺乏说服力和深刻性。论证论点是理论文章的主体, 也是写理论文章的难点。因为提出一个明确的论点, 往往是比较容易的; 而要对论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就比较困难了。从来稿看, 论证欠充分主要是因为作者未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论证。不少来稿既忽视理论,又缺乏例证, 只讲一些不痛不痒、众所周知的道理。这样的稿子必然流于一般化, 无法启迪读者, 因而也就没有发表的价值了. 要对论点作比较充分的论证, 首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既以理论为依据, 从理论上对论点进行深刻的阐述, 又结合实际, 运用典型的具体事例来论证论点. 列宁在一篇文章中曾三次引用英国的一句谚语: “ 事实是很顽强的东西。” 在论证过程中, 恰当地运用一两个典型事例, 往往胜过讲一篇无关痛痒的道理。所以, 要写好教育理论文章, 作者必须在学习、掌握理论的同时, 深入实际, 加强调查研究, 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 特别是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新成果. 这样, 才有可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论点作比较充分的论证. 其次, 要灵活运用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引证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写一篇理论文章, 往往需要从几个角度、分几个段落来论证中心论点。如果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都采用一种论证方法,势必使文章显得呆板、枯燥乏味。因此, 应该根据藉要, 周密考虑、安排,在一个段落或不同的段落中, 灵活、交叉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这样, 既可比较充分论证论点, 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教育论文与通讯、总结等比较,其写作难度是较大的, 笔者这里所谈也不全面。但是, 作者只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策、理论水平, 注意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 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并深入实际, 勤于笔耕, 还是可以逐步写好教育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