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预防学术不端,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2014年04月03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在学术界受到众多学者的评议,而且在全国各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中也广受重视。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是中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但近期频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行为,给研究生教育敲响了警钟,使教育管理者应有所反思,正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

及处理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个必要环节,对于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群体从意识形态上增强引导学术规范,从制度形式上发展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既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理应承担的职责。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学术研究中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而做出的种种不良行为。它既包括由于不了解学术研究的公认原则而犯下的技术性过失(如引文标注的不规范),还包括为获取利益而故意实施的抄袭、剽窃行为。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形式,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中隐含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并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对于高校中研究生群体所暴露出来的不端行为,全部聚焦在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抄袭之上。因此,要做到预防不端行为的出现,就必须首先摸清问题所在,分析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才能及时有效地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诱发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造成研究生群体中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抄袭不端行为出现的成因很多,从总体上可归结为:第一,社会急功近利气氛渗透校园;第二,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不足;第三,学术监督机制不完善;第四,学术成果评价缺乏有效手段;第五,互联网信息滥用,同行评议难度加大;第六,国家法规仅作为指导规范,处罚力度欠缺。从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层角度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等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问题,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对于导师和研究生个体而言,自身的道德素质、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时间投入、教育压力、利益诱惑等因素与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的结合,也从不同程度上促使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可能。

对于在校研究生而言,这种与传统学术研究相违背的不端行为危害极大。首先,不端行为的发生破坏了原有的学术研究规范,使得公众对研究生学术及学位论文认同度下降,继而导致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产生怀疑;其次,导致研究生缺乏诚信,在论文撰写时剽窃他人成果占为己有,造成学术态度不端正、学术氛围涣散;最后,不端行为会导致学校社会声誉的下降,给学校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不端行为的危害,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并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学术态度和务实求真的学习风气。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前预防

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社会其他不法行为的防治一样,主要通过诚信策略和硬性规定策略来实现,其具体做法就是思想道德的规范和制度的制定。校园学术行为原则和学术道德规范需要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导师和研究生三方有机的协调和合作,才能缔造出一个学术成果颇丰、学术氛围浓郁、学术行为端正的研究生培养环境。因此,对于预防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教育管理层:道德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防范不端于未然

研究生教育管理层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教育引导研究生从正面接受学术诚信道德规范的推进者,其主要职责在于积极鼓励学生形成学术诚信习惯,提高个人学术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

第一,应重视对校内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教育,可以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各种有效途径和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第二,仅停留在教育引导层面上还不够,还要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制度化的预防管理。各高校应以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国家科技计划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规范内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性的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为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提供处理的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从培养过程细节入手,狠抓质量管理以防治不端行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中每个环节都关乎最终的培养质量,作为反应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最终成果,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便衡量了其培养质量的好坏。因此,要预防不端行为的发生,就必须从涉及学位论文的每个环节做起,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学位论文的选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应针对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可行的约束机制,从制度上和形式上完善选题环节。比如,可按各学科中不同的研究方向成立论文选题专家小组,针对导师和研究生共同选定的题目做出系统性的评价,从专家的角度提出研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克服的难度,并给出一些相应的技术参考建议,从而在技术上和思想上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给予有益的指导,为研究生今后的研究提供一条“可看见的路”。

(2)论文中期成果检查及学位论文预答辩汇报。从动态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看,这两个环节属于研究生培养的中间管理环节,对学位论文的终稿质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对选题环节执行的监督,同时也是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初审把握,对可能出现的不端行为苗头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期成果可以通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研究分析报告、阶段性读书笔记、竞赛获奖等多种形式表现,由选题时的专家小组负责审核并提出整改建议,将查出的不端行为予以警告,对其能否继续下阶段论文工作的开展给出明确意见。预答辩汇报是在学位论文基本定稿并拟申请答辩前组织校内本学科专业内学者专家就学位论文质量进行预审,从管理制度的层面上协助导师进行质量把关,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3)拓宽学位答辩申请条件,丰富学位论文完成形式。我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科研能力,针对研究生申请学位时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但这种单一发表论文方可申请答辩的规定与研究生科研及学术研究的范围与形式不相对称,在对建筑学院和艺术学院的调研中发现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导致研究生为了凑够毕业条件而拼凑学术论文发表,有甚至直接对他人成果进行剽窃,因规定的不称导致了不端行为的发生。所以要拓宽申请学位的条件,文、理、工科要给以区别,以竞赛获奖、产品设计、模型构建等多种形式来衡量研究生科研和学术水平,打破现有仅以学术论文作为申请答辩的条件。同时,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表现,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研究的最终成果,应根据我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选题,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文学作品等形式丰富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提高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学位论文形式审查与论文文本复制(抄袭)检测。论文的形式与格式虽然不直接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但却能体现出作者的文化教养及学术休养,亦能显现出学校严谨治学和严格管理的办学之道。因此,每本学位论文都必须先经导师审阅再由学校职能部门审核后方可印刷、装帧。同时,借助当今先进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学位论文中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他人学术文献的内容,并根据检测出的文本相似度高低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对这种通过文本复制、挪用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分别做出限期修改、责令重写或不予答辩等惩罚,尽可能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由此给广大研究生以警示,引导其向正确的学术方法之路迈进。通过以上对学位论文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严格把关,促使学术学风的良性转变,进而催生优秀学位论文的产生。

(5)引入末位惩罚机制,刺激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研究生的选题和预答辩环节中引入末位惩罚机制,对专家评审考核后列在末位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警示:对于选题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重新开题,并予以扣发助学金或不得参与本年度评优资格的处罚;对于学位论文预答辩未通过者给予延期答辩警告,并对其导师给予校内通报。惩罚的目的在于激励研究生的主动精神,刺激他们勇于学术创新和争先评优的热情,提倡研究生们科学辨伪、学术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

第四,继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为了引导和鼓励研究生的学术创新,端正研究生的学术态度、行为,学校制定了包括研究生助学金、发表学术论文奖金、博士创新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奖金、以及众多企业横向奖学金等多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和针对研究生导师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科研层次日益提高、发表论文质量大幅提升、竞赛获奖佳绩频传、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这些成绩的取得树立了研究生学术行为和学术道德的榜样,启发和促进着后进研究生奋斗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标准,对研究生培养教育大有裨益。良好的奖励制度能引导正确的学术方向,预防不端行为的出现,因此,教育管理层要认识到奖励制度的重要性,继续增大对研究生培养、科研的投入,不断填补奖励政策的空白,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2.研究生导师:“修身”与“诲人”并重,学术携学风共长

导师是研究生科研、学术的领路人,也是监督研究生学风的责任人。导师本身的科学视野、学术深度和治学态度是广大研究生的楷模,对研究生的成才影响深远。因此,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研究生学术学风培养的同时,导师更应保持对业务水平孜孜不倦的进取和对学风道德一丝不苟的实践。

第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导师之所以能“传道、授业、解惑”,其先决条件并非是掌握深厚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是其本身能够严格的遵守学术研究原则和学术道德规范,能够实事求是的将自己和他人的学术成果予以区分,尊重他人成果,保证自我学术的原创性与纯净性。自身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作风是培养研究生的立足之本,一旦发生剽窃或抄袭行为,不管导师自身学术水平多高、学术影响多深,都会被学术界所不耻,也就再无指导研究生的资格了。因此,导师首先要严以律己,身先士卒,才会带动校园渐浓的良性学风。

第二,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长,造成对单个研究生指导力度下降,导致培养过程中师生学术交流减少,师生情谊漠然,导师无暇顾及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学风,更别谈引导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如此容易滋生论文抄袭、伪造数据等不端学术思想和行为。因此,导师应根据目前的招生现状和培养环境,从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和其表现的科研能力高低入手,调整对研究生指导的方式方法,承担导师应肩负的责任,改变现有学生入学选课、中期选题、毕业论文答辩时学生才可和导师进行学术交流的现状,导师可根据现况采取灵活的指导措施,如定期学术座谈、读书心得笔记汇报、参与项目实践、构建学术探讨小组等多种导师研究生交流形式,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监督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也便于导师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术进度及学风思想,减少因缺乏沟通而造成学术不端的发生。

第三,增强交流,深化导师负责制。我校长期实行导师负责制,形成了“谁招的研究生谁带”的局面,将导师负责制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毕竟导师个人的知识面、领域宽广程度有限,也常常只能在某个研究领域的一到两个研究方向有深厚的造诣,对研究生所做的方向不能全部熟悉,导致无法指导部分学生的学术研究。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导师负责制的含义,借助导师间形成的学术团队,深化导师负责制,形成一个由一名主导师全面指引,多名副导师协助指导的导师小组,以此弥补“因师施教”的缺憾,因材施教地发掘研究生的学术潜能,利用导师小组间知识互补的优势,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专业技能,使得研究生在克服学术困难面前有所指引,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避免误入抄袭、剽窃之路。

3.研究生:以端正思想促学术钻研,摒弃学术不端

研究生是学校学术研究的生力军,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从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几乎导师所有的科研项目不同程度均有研究生的参与,他们在科研中的能力表现直接反应了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取得的学术成果也直接反应了学校整体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广大研究生要意识到论文抄袭、数据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杜绝不端行为在自己身上上演。

第一,研究生本人要主动提高抵御自我不端行为既得利益的诱惑,从意识形态上端正学术作风和道德品质,深化认识正确的科研之路和学术规范,做到不触及、不参与,对身边涉及到的此类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劝解,帮助他们回到正确的科研原则和方法中来。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并借此养成良好的研究风范。

第二,结合本人兴趣爱好、专业基础等个人因素,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适合的研究方向,积极主动的投身其中,通过自己艰苦的学习和实践,大力提升学术水平,使自己对学术不端行为“不必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

第三,学会适度的使用互联网资源。之所以现今不端行为频发,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任何已公开的学术成果都可以轻松地在其中获取。对于处在研究学习中的研究生,本身首要任务不是单纯、机械地照搬他人成果,而是在汲取前人知识成果的养分之上厚积而薄发,进而提高自身学术能力和水平。因此,研究生自身要本着吸收、借鉴的学习态度,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化为自用,带动自我向高水平的科研顶峰冲刺,远离学术不端的诱惑。

四、结语

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时期面临新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要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规章制度三个环节进行规范,这将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是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导师和广大研究生共同面对的问题,需要三方面严格要求和约束自我,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磨合,共同营造一个崇尚科研原创、摒弃学术不端的校园学术氛围。研究生教育管理层应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校园范围内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确保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长效机制,对于有违学术道德者,我们当借道德之力使之不愿;借制度之力使之不能;借社会之力量使之不敢;三力齐进,为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科技创新重要后备力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