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科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
2015年06月28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本科毕业论文是基于一定目标之上的教学行为或师生互动过程,如何定位本科毕业论文,绝非轻易之事。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有序性、集合性和相关性的共性,决定了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结构必须与大系统和外部环境相匹配。本科教育的诸要素———学科、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理念、学术氛围、社会环境等,无不对本科论文子系统的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鉴于创新的时代意义,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度非常关注,并将毕业论文视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甚至“期望毕业论文实现对四年所学知识的全面升华,期望不同层次本科院校所有学生的论文都能标新立异,提出新问题,或解决他人之未解决”,这既脱离了本科教育的现实,又背离了《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和《学位条例》授予学士学位条件之一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规定[2],无异“揠苗助长”,事倍功半。高校本科论文所遭受的质疑和指责,多半由此而生。可见,毕业论文的目标设定,需要审慎分析适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不可随波逐流、盲目拔高、妄谈“创新”。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子系统,毕业论文的目标设定与功能实现必然依赖于整体系统的功能发挥,并受外部( 主要是社会) 环境因素影响。系统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课程设置、专业实习和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理念、监控体系等。其中,课程设置的目标、教学理念和考核方式等,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了“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毕业设计应该是学生既有的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与提升,而非“从零开始”的学习与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是毕业论文目标实现的最后防线。
基于上述环境分析以及学生能力和诉求的差异化,本科论文目标设定应该区分对待,分设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严格限定在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基本技能的初步培养与实践,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初步养成; 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在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将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限定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顺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等理论和实践的正确关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掌握撰写达到相应水平的学术论文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既能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符合《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可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