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文检课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导航策略

2015年08月28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一)博学积累奠基础

博学积累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基础。一个人知识累积的数量和质量与其写出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几乎是成正比的,二者是知识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K[S]+△I=K[S+△S],即人们在输入信息(△I)后,他原有的知识结构(K[S])就发生质的变化,产生了具有创造性的新的知识结构(K[S+△S])。从这点上说,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是信息累积、“瓜熟蒂落”的结果。

信息积累的方法有系统检索法、网络搜索法、阅读浏览法、实验观察法等。信息积累是聚沙成塔的过程,应做到长期与临时相结合,一般与重点相结合。“应使学生养成边阅览边摘录和上机查阅随时下载的‘淘金’习惯,日复一日,充实完善”。

见多识广、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信息积累、论文“出新”,不仅要靠学生勤奋学习,还有赖于学校、图书馆和导师的共同努力,应进一步改善阅读条件,搭建博学积累的信息平台;要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阅读素养,引导学生在博学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

(二)有感而发激活力

就知识来源而言,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具真实性、惟一性,更有利于做出原创性论文。切身的感受应由科学的理论来支撑,独到的见解应用典型的事例来佐证。只有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和实践体验,才能产生出鲜活的感触,才能高屋建瓴,从而产生创新性的火花。优秀的学术论文正是因为赋有创新的火花,才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反过来,要写出高质量的、富有创见的论文,必须善于观察、实验、思考,并“弃人牙慧”,真正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宣泄内心一吐为快的“感觉”。怎样才能找到“感觉”,有感而发、以至一发而不可收呢?

首先,导师要科学导航。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反映,绝非杜撰而成,它来自于学习与实践。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研的第一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因为问题是研究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产生实际效用的基础。问题主要来自实践和思考。发现问题的水平决定研究的水平。为此,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实施科学的导航,着意诱导学生日常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由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撰写“题解型”论文。

其次,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考写作能力。“只学不思则罔”,明晰独到的感触有赖于深刻缜密的思考,科研论文正是实践活动融合理性思考的学术话语的结晶。随着思维步步推进,论文便有“源头活水”。要加强话语演练,如组织课题创意演讲、师生互动答辩等,以调动学生的话语思辨能力,进而增强写作内驱力。

再次,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提炼升华能力。由感而发绝非随意生发,只有把本专业有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学科前沿和学术价值的问题等,经过提炼纯化、整合升华,才能趋向理性化,显示出学术价值,具有写成论文的必要。

(三)合理吸收是关键

积累了足够的知识与信息并且充溢着深长的感触,是否就一定能写好毕业论文呢?并非如此。只有合理吸收相关知识与信息,并与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才会写出精辟有力的毕业论文。合理吸收知识与信息已成为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操作中,应强化学生对吸收与利用知识与信息有关原则的理解与掌握。

——借鉴性原则。创新脱胎于对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深入了解和合理借鉴,学术创新是以知识与信息的全面占有为前提的。但是,“占有”的真谛常常被曲解。要使学生明确,搜集知识与信息是为了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自己的论述角度,是为了学习借鉴他人研究论证的方式方法,而非内容的肢解剽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他人的研究现状,才能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否具有重要性和创新性。

——主体性原则。毕业论文要有两大特性,即学术性(要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新颖性(要有独特的研究创意)。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整合与提升,是构建设想、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决不是为文造论,故弄玄虚。毕业论文要有感而论、有得而文,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毕业论文必须以自己的论述为主体,来谋篇布局、斟酌论证;毕业论文应该用自己的话语表述“胸中”的观点,宁俗毋俏,宁拙毋巧。

——支持性原则。借鉴相关资料的目的在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里,“精华”是以自己的适用和必用为前提的;“用”是指吸收它,用来提供背景材料,用作引证论证,用来产生派生信息,用于评论、商榷。也就是充当论题、论点或论据,起到支持作用,而非替代自己论证。

——微量性原则。这是由上述三个原则的基调决定的。是指吸收、引用他人的“精华”占全文的比率为“微量”(综述类除外)。量变会引起质变,若把握不住这个“度量”,只述不论、只引不发,就会喧宾夺主,成为论证的累赘,甚至会露出“马脚”。

——标注性原则。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说明了科学知识和信息内容的继承与利用,标志着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也反映出论文的科学交流程度与吸收外界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时,直接引用的文献都要标上引号,间接引用时也应在文中注明出处,主要引用均须作出脚注或在文末的“参考文献”中注明(不能作伪注),并严格执行顺序编码标注制。引文在毕业论文的被引用处标注与否,决不是简单的形式问题,它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尊重。引文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交互性。规范标注引文,还能为他人提供追溯检索、继续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的信息来源。

(四)发展能力为导向

毕业论文是检测学生学识水平和吸收信息、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尺度,指导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必须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导向。就学生而言,毕业论文不必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应围绕论题,抓住重点,分析论述。据此,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训练的重点也应放在提高检索与遴选信息、合理吸收资料和整合提炼创意等能力方面。

首先,要校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评价视角,即淡化篇幅长短、引文多寡和是否发表等传统论文评价观点,强化论题的意义、论点的新颖和论证的周密等创新因子,重点指导评价毕业论文的创新思维能力,只要有独到见解,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反之,对移花接木、鹦鹉学舌的毕业论文,即使其蔚为大观、自圆其说,也不值得推广。西南交通大学实施的“论文无创新,一票否决制”十分值得提倡。

其次,要调整毕业论文指导和操作的思路。学校或指导教师不宜只让学生做跟随性研究,要指导学生结合实践做原始性研究,以锤炼创新思维。要改变重篇幅、轻思想,重引用、轻分析和重成文、轻答辩等毕业论文指导和操作思路。

再次,要强调信息检索和课题查新在毕业论文写作和评价中的作用。使毕业论文写作真正做到根据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选题,通过课题查新定题,运用信息检索筛选补题,经过实验、调查和思考分析论题,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新颖性、学术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