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答辩前存在的学术规范问题
2017年03月05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由于在答辩前要对如何答辩等一些具体的事情进行规则的制定,所以答辩前的学术失范问题集中体现在规则的制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匿名评审没有全覆盖
对于匿名评审,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虚名或形式,可以取消,笔者持不同的意见。就中国的过于讲人情的大环境来说。匿名总要比不匿名更有利于把好质量关。匿名与不匿名两种制度方案相比较关键要比较谁的成本低,而不是看谁是否有成本,任何方案都不会是完美的,都会有缺点。相对于不匿名评审,匿名评审的淘汰率较高已经足以证明匿名评审的高价值或性能价格比。笔者自己的将心比心经验是:如果不匿名,碍于情面,笔者多半都要加一些分,虽然所有论文都坚持决不超过90分,但对于90分以下的,比如70—90之间的,常常加个5—10分。如果匿名,则一分不加,几乎每3—5篇就有1篇被淘汰。笔者2011年曾经匿名评审5篇校内外博士论文,结果是均为不合格,有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只给了10分,高的也只是5O多分。
当然,匿名评审要有专人负责,要有专家库,要有监督机制。特别要防止有人利用匿名不负责任,或借机报复或为私利否定与自己不同观点者。解决这一问题,有专家建议,比如北京大学的郑也夫教授曾经说过:匿名评审意见也要公开(不注明评审人名字),如果有人对评审意见有质疑,要另外组建委员会对评审意见进行再评审,充分保护被评审人即博士的权利。他建议,每一篇博士论文后面都要附上匿名评审意见,这样就可以对评审专家构成强有力的监督。
2.评审费太低
现行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评审报酬大概是300元,显然用这样的费用去请一个教授评阅超过l0万字的论文,确实太低了。如果教授的日工资300元,则结果可能是:要么在一天内匆忙完成评阅,要么发扬雷锋精神用1天至3天或更多天数来评阅。不言而喻,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合适的。因此,评阅报酬应该适当提高,如此才能调动教师评审的积极性。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则300元评审费实在是匪夷所思。至少,每1年或每2年依据通货膨胀调整1次论文评审费。
事实上由于评阅的官方费用太低,如果导师又不出钱,则为了找到评阅人,常常是博士生本人必须出钱,结果可怜的学生是雪上加霜。据说,一次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加上会餐,学生要花万元,可谓流血又流泪。
3.答辩时间过晚
国内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过晚,以WH大学为例,在其《关于申请博士学位及其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中第七条明确规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于上半年5月底前、下半年11月底前完成,再有儿大学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的时间安排》中第五条规定:论文答辩会时间为上半年6月1日一6月12日,下半年为l2月1日一12月12日,笔者以为这样的时间安排过晚了,离毕业时间太近了,答辩时间应当且必须提前,至少应该在4月底完成。也可以借鉴国内一些高校(如清华大学等)的预答辩,减轻正式答辩的压力,否则,工作容易被动。答辩在短时间的高度集中,其结果只能是学位批发,答辩,既无答也无辩,必然就流于形式了。
4.反抄袭电子检测不足
在学位论文写作中,学术失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抄袭。由于互联网,抄袭更加方便。当然反抄袭软件也在增强。最近德国年轻的当红国防部长,数年前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某教授在谷歌上简单的电子检测就被发现是抄袭,其最终不得不放弃狡辩承认抄袭,并放弃博士学位、辞去国防部长一职。
虽然美国早已研究出电子反抄袭检测软件,但中国见诸报道的还是近几年的事情。2007年4月,武汉佳佳信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aperRight论文检测软件,又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该系统根据重合字符数量与文字复制比,分为轻度句子抄袭、句子抄袭、轻度段落抄袭、段落抄袭、整体抄袭5类。此外,还针对数据篡改、内容伪造、引用杜撰等方面设计多个检测指标,2009年多所高校都启用了该软件。叫当然,“反抄袭”软件必然遭遇五花八门的“反反抄袭”——比如,逐句改写、翻译国外论文、汉英互译、交费“试测”等来反反抄袭。这说明反抄袭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大学,也不是所有论文都运用反抄袭软件进行检测或认真检测。笔者以为,检测虽然不是万能的,甚至检测也可能出错,但检测总比不检测要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笔者了解,有个重点大学的财经类学院直到2010年其电子检测只有30—50%,其2010年下半学期对19篇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反抄袭电子检测,结果有4篇没有通过,几乎占到20%。可见问题之严重,检测不足之严重。令人高兴的是,该学院在2011年实行全部电子检测后,其100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只有3篇被检测出不合格,可见电子检测之威力。当然,目前的电子检测标准总的说还有点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