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动态

研究生论文是否需要有“原创性”?

2013年12月06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学研动态

今年的”北大-复旦比较文学论坛“已经是第三年了,我们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有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在临出发前几天病倒了,连续七八天的高烧,浑身乏力,无法前去参加盛会,失去了一次学习北大的机会。但是关于研究生论文的原创性,——这也不仅仅是针对比较文学专业———我还是有些困惑想说出来。我在1989年开始参加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工作;1993年以后,每年都招收比较文学的博士研究生。起先是在现当代文学专业里设立比较文学的方向,后来建立了比较文学博士点,就直接指导比较文学专业,但我在两个领域主要指导的研究生都是以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为主要方向,所以还是离不开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背景。我所感到的困惑,虽然是我自己的,也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本文主要提出的困惑是关于研究生论文是否需要“原创性”。我不怎么赞成这种要求,这主要是针对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而言,但对博士生论文提出这一要求也抱质疑的态度。所谓的“理论创新”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很时髦的词———当然,至于真的能否”创新“,其”新“是否为”原“又如何来”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表面上看,把原创性与高校里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见过不少学校的研究生论文(包括硕士研究生)封底上都印着作者保证论文观点具有原创性的承诺。初看时我有些纳闷:原创的概念对应着演绎的概念,原创作品指的是最初的创作,从无到有形成的创作;而演绎作品通常是指根据原创作品加以改造而成的创作。学术研究不同于歌星唱歌,学术观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今天的导师大约还不能算什么巨人,研究生更不是,但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了一点新鲜的果实,我们无法踢开脚底下的巨人———前人的成果。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达到所谓的“原创性”——–基本从无到有的创作,说句老实话,我觉得是很可疑的。

常常看到这样的论文:为了讲清楚某个问题,需要借助别人早就提出讨论的某些理论,这本来是不错的,但为了显示自己是“原创”,就故意不提别人的理论,改头换面地变一个说法,成了自己的“原创”。———–这是一例;看到别人的理论探索在前,不是吸取其合理的一面,不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再往前一步,而是先指责前人全都错了,然后宣布自己才是唯一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原创”。———–这是二例;许多论文在叙述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前根本不屑提及前人有没有相关的研究,仿佛自己是从真空中来的,从真空中发现问题的,是为“原创”。———–这是三例;运用外国的理论,明明依据的是译文,却偏要注明原著的洋名字,以示自己能读原著,以代原创。———–这是四例;有许多论文的题目,早已经被人反复议论,譬如现代文学研究中关于张爱玲的论题,比较文学中关于“现代主义在中国”之类的论题,我每年参加论文答辩都会遇到相似的题目,当然作者研究对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主观感受不一样不代表学术上就能有新意,不过是一个结论的多种说法,自己以为是“原创”,其实从学术的角度看来只是炒了别人的冷饭。———–这是五例;大段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都不加引号,最后挑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漫不经心地加了一个注,好像是注明了引文的出处,却掩盖了大量非引文中的抄袭,冒充原创。———–这是六例;有的论文所研究的题目早几年就有人做过,可是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不是故意隐瞒前人成果,而是出于无知,自以为是原创。———–这是七例;前人分别做了甲部分、乙部分或者丙部分的研究,他就来个甲乙丙综合论述,拼凑前人成果却以为是原创。———–这是八例。等等等等,其实还有很多种类型的“原创性”,究其产生的原因,除了知识不够和学风不正以外,恐怕正是迫于“原创”心理在作祟。———–记得1980年代批评家黄子平有一句名言:“创新”这条狗把我们追得连撒泡尿的工夫也没有。现在,被“原创”这条狗追逐的紧迫感有增无减,对大多数的研究生来说,能有什么好的结果呢?

为了强调自己论文的“原创”,作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研究本来就有所来源,却不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本来就是靠代代传承,推陈出新,而不可能像盘古那样开天辟地,全是崭新的。所以“原创”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原字古为“源”的本字,原创即“源创”:源于某种前人成果的创作,有源的创作,才是不错的。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似乎是最没有“原创”的价值,但他整理了古代最重要的学问体系,所谓六经,囊括了哲学(”易“)、古代史(“尚书”)、现代史(“春秋”)、文学(“诗经”)、艺术(”乐“)及政治学(”礼“)等学科,几乎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古典人文学科体系。近人周作人也常常说,因为别人(主要是外国人和古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总比自己的高明,别人的文章总比自己的美妙,所以他要“停止制造高谈阔论的话而实做行贩”。周氏的文章好就好在没有“高谈阔论”,尽是抄书或者翻译,但他的许多深刻思想都夹杂在别人的话里隐晦地透露出来,成为小品文的现代一绝。而那些高谈阔论——–自以为深刻的理论,现在早已不是什么“东西”了。所以有的时候,“述”比“作”更为重要。比较文学的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比较文学的基础训练,至多学过一些概论式的课程,了解一些皮毛知识,三年的硕士生学习都应该是打基础的阶段,你要求一个打基础的学生在学位论文里有“原创性”,我总觉得有点把学问看得太容易了。一个学习用功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将相关的研究领域的材料整理清楚,填补一个研究领域的资料空白,我以为就非常了不起。据说香港大学有位教授要求学生写论文时,必须有不下于30种论文引文(引摘专著图书都不算),其中有一定的数量比例是要注明从近几年来的相关论文中引来的,否则论文不能通过。这种规定虽然乖张而且不合情理,但是其用心良苦是事实,希望学生在撰写论文前能够充分了解别的学者所已经达到的学术水平,免得自以为是“原创”结果反而贻笑大方。

举例种种并非一笔抹杀论文中的创新因素和创新要求,应该说,原创的概念与创新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我对于要求研究生论文有原创性表示质疑,但没有反对过研究生论文需要理论创新。但是我还是要说一句甘苦自知的话,学术研究要做到真正的理论创新,也是需要在科学上做出极其艰苦的劳动,才能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稍稍往前推进一小步,决不是所有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轻易能够达到的要求。正如前人一再说过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提出来的一些自以为有新意的思想、理论、观点或者说法,也可能是早已有人说过的,只是我们读书读得不够多信息不够通,无知当作有知罢了。再何况,客观环境也不见得有利于真正的创新,仅就文学研究而言,连许多名字或者提法能否公开讨论还是有个禁忌,要真正冲破各种人为障碍去创新理论又谈何容易。所以,即使对于博士论文来说,真正的理论创新还是应该慎用的。不过尽管如此,创新的诱惑仍然鼓励着我们,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永远是学科发展的生命所在。就文学学科而言,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每一门学科都是累积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和前人艰苦探索的血汗传统,后来者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前人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往前走,一步一步地走,也许学术上的创新仅就一步两步而已,却需要研究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具体到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而言,因为该学科起源于西方,后来又长期与西方文艺学扯不清楚,所以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妨碍了学术的正常研究。我举一个例子,比较文学有一种展示性的学术特性,因为跨文化跨语种的比较,有时在其异同的考究中很难有什么结论性的观念,它是通过世界不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源性的展示,来揭示一点人类文化的本质性的规律,即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但是要真正勘破什么规律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所以比较文学的学问多半是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透露一点信息,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或参悟。钱钟书的“管锥编”典范地展示了这样一种展示性的研究思路,可以说为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奠定了学科的基石。但是即使在现在,比较文学领域对于“管锥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尊敬之上,在深层的观念里依然认为这种展示性的思维特点缺乏理论体系(也就是缺乏原创性的另一种表述),这样的思维模式在今天指导研究生论文中尤其严重,甚至误导了研究生的正常学术工作。我举一个例子,我指导过一位博士生论文,论题是研究中日文学中的蛇形象。这位博士生非常努力,查阅了日本文学中关于蛇形象的大量文本,并用民间文学的故事类型分类法给以排列展示,还对照性地展示了中国文学文本中的蛇的形象,我认为所展示的材料相当丰富。但是,在审阅论文时就有专家们不断提出类似的问题:你罗列了大量的中日文学蛇形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是要说明什么呢?言下之意即论文仅仅是资料性的展示,并没有原创的意义。确实,如果从原创的要求来衡量,论文显然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所有日本文学中的蛇形象,日本的有关资料中都已经展示了其来源,对于中国文学中可能影响到日本的有关蛇形象,中日学者都已经作过仔细的考究,在资料来源上,这个论题已经无法有原创的可能性。但是,当这位博士生努力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用科学方法重新来归纳和分析这些资料,展示出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下有关蛇的文学形象的异同性,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合比较文学特点的学术探索,不仅仅体现在研究的内涵中,同时也体现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相反,如果为了所谓的理论创新而一定要证明出什么日本蛇来源于中国的蛇,或者相反,我以为反倒是画蛇添足,妨碍世界文化多源性的展开了。

我觉得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倡理论创新是应该的,但要慎重,要求每一个研究生对自己的论文必须列举出一二三点创新要素,那实在是把科学研究视为儿戏了;要求研究生论文有原创性更是不恰当的要求。但是研究生论文应该有研究个性,或曰独特性,学术思想与学术传统都是有渊源继承的,但在传统的源流里必须加入今人——也就是当代学人的心血,其脉才会贲张畅通,生生不息。学术精血也就通过当代人的独特的研究个性和研究心得,被融入传统又丰富了传统。所谓的理论创新更确切地说是理论的推进,通过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研究者的个性而改进研究方法,提出新的假设,尽可能地做到确切解释新的文学现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也不仅仅局限于提出理论创新,同样,尖锐地发现问题展示问题、努力分析问题的种种表现,也可以视为一种创新;研究生能够成功地运用某种理论和假设,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充分的深入的研究和解释,道人所未道,发人所未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的创新活动。总之,我所认为的理论创新,应该是既有严格的学术规范,又有充分的独立见解;既有丰厚的前人成果的依据,又能在科学研究的崎岖小道上努力奋进;既不动辄以原创自居,又能够打开新的研究空间。以这样一种攀登学科研究高峰的治学精神,来推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我想才是我理想中的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