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职院校科研论文评价的现状
2015年07月25日 | 作者: admin | 分类: 行业新闻
科研工作能否健康有序开展,存在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科研评价问题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总体性的外在反映与表现,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没有量也就无所谓其质,没有质的界定,量的增长也就没有意义。
1、我国政府对学术评价高度关注。2003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多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已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明确,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这些问题虽然是少数和局部现象,但已造成不良影响。”
2003年9月,科学技术部颁布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第四十四条:“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为评价重点。”陈至立同志在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颁奖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评价制度,克服重数量轻质量,急功近利的做法”,认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解决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
2、普通高校科研论文评价问题不少。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科研评价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以科研业绩点和科研工作量为核心的高校科研评价方法。越来越多科研人员开始意识到学术评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学术批评》网已先后两次组织这方面的专题研讨会,《中华读书报》等媒体也组织过读者讨论。2004年8月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大学校长们指出教师过分追求论文数量,追求“短、平、快”,为凑文章数量本来能一篇发表的文章拆成几篇发,甚至一稿多投等,这确实使近年来各高校的科研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真正具有重大前沿价值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性成果有多少?它使得原本要花大力气潜心研究的高水平成果、精品力作难以出现;科研论文质量如何则难以列入考核指标。由此产生的后果是高校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荣,但在国际上或国内学术前沿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则寥寥无几,在这种考核机制下也产生了诸多教授或副教授。
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科研论文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上的混乱状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现行的学术评价和教师评价,思考如何重视学术质量问题。
3、国内学者对现行科研评价的看法。不少国内专家、学者撰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田静、裴兆红指出:“这种考核制度无视教师工作的特点,违背了科研的规律。高校教师是高知群体,这种采用‘计件制’的评价方式不适用。”李子彦指出:“目前在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中存在的衡量标准单一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数字化、成果评定时间短、评价具有随意性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教学与科研的严重失衡;违背科研规律,产生学术腐败;高校内部出现‘格雷欣法则’等现象。”李超指出:“教师们忘记了自身的价值,忘却了社会的责任感,对数量的追求已逐渐成为教师生活的目标而不是他们生活的手段。”左文龙指出:“只看重科研成果数量而不重视其质量和科学意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绝对不是低质量成果的简单累加,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增加,不仅不能取得创新型成果,反而会造成大量科技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学术浮躁和学术造假。”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寿桐指出:“当学术成果与学者的身价和收入直接挂钩时,当学术成果成为一个单位或学校申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调节内部利益关系的主要依据时,学术评价的功利性、短视行为和种种偏颇就会随之产生,并迅速成为难以遏止的风气,这往往使得学术评价陷入被质疑和受诟病的境地。”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说:“现在的评价体系是数量体系,缺少一套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做给外行人看的,这种评价体系对科技发展伤害很大。”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功利主义太重,就会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学术浮躁,这就导致揠苗助长、造假抄袭现象屡有发生,大学文化积淀薄化。”
4、高职学院目前的研究现状。高职学院的科研评价不能再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必须探索一套适合高职科研定位的论文评价模式。我们认真地查阅了“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及湖南省课题立项情况,在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目录中,只发现湖南科技大学李三福教授的《教育科研成果评价研究》列为重点课题,尚未发现与高职教师科研论文评价体系相关的课题。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也没发现(通过互联网检索未发现)出台有关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制度及文件,最多只出台了对科研论文的数量统计与期刊等级认定与奖励制度。
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中,当输入“高职科研”或“高职科研评价”等题名或关键词来检索,无一篇收录的论文。可见这一课题在高职院校还是一片空白,成为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盲区。高职学院办学经费紧张,这是不争的事实,对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加大,这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的需要,但对所有发表的“成果”不加任何评价地记入考核教师业绩并给与若干奖金,这种论文数量大增而没有质量考核的科研管理方式,很可能会再赴本科院校之后尘,产生学术浮躁与学术腐败,制造更多的“垃圾论文”。